玉溪打好民族文化“土特产”牌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6-06

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下,玉溪市持续打好民族文化“土特产”牌,助力乡村振兴。

凝聚精神动力,促进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心凝聚,凝聚力建立在共同信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础上,民族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增强合作,推动乡村发展。通海县兴蒙乡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建设“文创休闲康养小镇”“喀啅百花巷”,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群众看到了发展机遇,建设发展家乡的精神动力得到增强。

施展道德教化,促进乡风文明。民族文化是集各民族世代承袭下来的伦理观、道德观、自然观为一体的文化系统。其中,蕴含着开拓进取、勤奋坚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和谐互助等道德理念,加之玉溪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革命文化深度契合的特点,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更加明显,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助于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乡风文明。新平县古城街道彝族村寨啊波左小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二十四孝”文化走廊、诗词楹联文壁坊、“八德”浮雕文化墙、彝族烟盒舞广场、彝族十月太阳历浮雕等内涵丰富的文化景区。该小组组织道德宣讲团开展文明讲堂,组织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既传承了优秀文化,又推进了移风易俗,并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村”“玉溪市文明示范村”“玉溪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增进情感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借助民族文化的桥梁作用推动群众性交流活动,能够使同村亲朋好友之间加深亲情和友情,不同村寨之间在相互往来、互通有无之中加强联系、凝聚友谊,各民族之间通过交流交往,增进情感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玉溪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彝族“火把节”、哈尼族“十月年”、傣族“赶花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民族节庆,以及“沐浴节”“芒果节”“汤锅节”“音乐节”等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节活动,成为各地区、各民族群众交流、联欢的“大舞台”。通过民族文化牵线搭桥,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促进了民族团结。

协调乡邻关系,促进社会治理。民族文化涵盖道德、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渗透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风俗礼仪、邻里相处等各个领域,对乡村社会秩序构建、群众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红河、墨江、元江三县交界的黑树林地区,三县数十年来持续开展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挥民族文化的“黏合”作用,在“三月会”等民族节庆以及群众赶集的日子,邀请各村各寨乡贤、德高望重的长辈联谊座谈,建立互访机制,大家同坐一条凳、同喝连心酒,对存在的分歧,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老理”出发,从同宗同族的亲情入手,积极配合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解决矛盾问题,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乡里和谐。

提供特色资源,形成发展优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和独特资源,玉溪市众多民族乡村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乘着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势头和特色村寨建设热潮,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大批以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核心,以乡村特色农业、特色民居及农家乐为补充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不仅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还有效带动了群众收入增长。江川区挖掘彝绣文化资源,在九溪、安化两个彝族聚集乡(镇)分别建立绣娘基地和刺绣传习馆,支持玉溪绣尖顶商贸有限公司牵头,形成了“公司+基地+绣娘”的彝绣产业链条、“线上销售+线下体验+商业合作”的销售模式,探索出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的新路子,打造出“小龙茵”系列刺绣产品,把彝绣从单一的少数民族用品拓展到成人服装、家居饰品、手工艺品等领域,形成了经济效益,公司年经营产值超100万元,受益绣娘超过1000名。(玉溪日报通讯员  艾运东)

民族政策应知应会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做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玉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王一婷  审核:杨宇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