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
  3. 正文

“挑担教师”李甲福


元江县洼垤乡罗垤村委会的木西格和都鲁白两个自然村相距十多公里。行走,仿佛是所有乡村教师的使命。乡村教师李甲福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不顾风吹雨淋,挑着教学用具和行李,穿行在两村之间,一个星期内到两个巡回教学点各上三天课。寒来暑往,这一挑一走就是七年,他也被当地村民称为“挑担老师”。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

把毕生献给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李甲福。摄于2020年8月7日。

把毕生献给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李甲福。摄于2020年8月7日。

李甲福在木西格村学生家,任教时他经常到此家访。摄于2018年12月30日。

李甲福在木西格村学生家,任教时他经常到此家访。摄于2018年12月30日。

“木西格的教学工作完了,回家补充粮食,换洗衣物,星期天再挑着装满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担子赶到都鲁白,开始新一周的教学。”5年前的教师节前夕,记者结识了罗垤村委会的乡村退休教师李甲福,由衷感佩他为人师表的高尚精神。通过多次采访,记者得以一窥四十年前当地乡村教育的面貌。

当年,李甲福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挑着教具和日用品巡回讲学。

当年,李甲福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挑着教具和日用品巡回讲学。

历史上的罗垤村十分贫困,直到2017年才通水泥路。罗垤村位于元江东岸,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发展经济相当困难。全村都是土掌房,人畜共住,村道狭窄,畜粪遍地,雨天湿滑,晴天扬尘。1959年,这个偏远落后的山村才办起小学,李甲福进校读书时已经15岁,21岁小学毕业后就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两个村每年给我300斤杂粮,每月给我2元5角的公杂费。”李甲福回忆说,1965年,他小学刚毕业便成为罗垤村木西格和都鲁白两个自然村巡回教学点的老师。为了农村小孩就地入学和扫除文盲,教育部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政策,在全国开办耕读小学。耕读小学由生产大队管理,聘请民办教师上课,教师工资主要由生产大队支付工分或实物,教育部门给予少量补助。   

“我吃住都在这个仓库里。”李甲福指着一间破旧的房间介绍道。他带记者走访木西格、都鲁白两个教学点,无一例外,当时他和他的学生住的不是村集体的木板房就是农户的土掌房。“农户做饭、烧水时,屋内烟熏火燎,我和学生只能流着眼泪上课。”李甲福说。1971年底,李甲福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第二年到入学率只有50%的木西格任教。因为负担不起学杂费,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他便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减轻家长负担。这一做法赢得了村民信任,他提出为小学盖间土坯房校舍,村民积极响应,除上级部门资助800元购买建筑材料外,都是家长投工投劳,义务劳动,把校舍盖好。

每到一个学校,李甲福都想方设法为当地建盖新校舍,千方百计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

1995年建盖的罗垤小学教学楼,现已停止办学,适龄儿童都到洼垤乡和县城学校读书。

1995年建盖的罗垤小学教学楼,现已停止办学,适龄儿童都到洼垤乡和县城学校读书。

1984年,李甲福调到罗垤小学任教。第二年,县教育局下拨1500元建筑材料费,他动员全村开展义务劳动,建盖了两栋瓦房校舍。1995年,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5万元,村民自愿捐款8000元,建盖了4层的钢筋混凝土教学楼。这一次,李甲福把自己1991年获得的“云南边疆山区少数民族教育特别奖”的1000元奖金和200元利息,全部捐献出来。

2023年7月15日,宾客在原罗垤小学球场上聚会欢度彝族年。

2023年7月15日,宾客在原罗垤小学球场上聚会欢度彝族年。

第一次见到李甲福这个名字,是在一天傍晚。记者从洼垤乡政府所在地赶往罗垤村,在路边停车休息时,在一棵树下无意间发现一块“振兴发展经济功德碑”。功德碑立于2012年,记录的是为了修建田间道路捐款的人员名单,其中退休教师李甲福捐款17100元,名列榜首。这条机耕路直接修到田边地头,方便了44户农户运输烤烟和粮食。对于家乡,这是怎样一种情怀?从此“李甲福”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记者的脑海中。

一支红烛发出的光,照耀着元江两岸的山山水水。“云南边疆山区少数民族教育特别奖”评委会的颁奖词这样评价李甲福:“你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中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成绩显著,特授予二等特别奖,以资鼓励。”

2018年12月30日,李甲福和妻子在家过彝族年。

2018年12月30日,李甲福和妻子在家过彝族年。

李甲福在木西格村学生家,任教时他经常到此家访。摄于2018年12月30日。

李甲福在木西格村学生家,任教时他经常到此家访。摄于2018年12月30日。

在木西格村,李甲福的学生成了当地的养牛大户。摄于2018年12月30日。

在木西格村,李甲福的学生成了当地的养牛大户。摄于2018年12月30日。

掐指一算,李甲福如今已到耄耋之年,在历史长河中,他对山区民族教育的奉献精神犹如一盏路灯,照耀着千千万万的乡村教师前行。他培养的一代代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些在乡土社会中成长的人才正在城乡各条战线奋斗,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2018年12月30日,李甲福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脱贫攻坚中,罗垤村村道铺成了石板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8年12月30日,李甲福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脱贫攻坚中,罗垤村村道铺成了石板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996年退休后,闲不住的李甲福在老家买羊放牧,种植烤烟,学习彝文,传播彝族文化,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退休之后,李甲福在家里学彝文,传播彝族文化。摄于2018年12月30日。

退休之后,李甲福在家里学彝文,传播彝族文化。摄于2018年12月30日。

如今,李甲福曾经挑担巡回讲学的山区小学已不再办学,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外出打工在城里安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罗垤村的适龄儿童都到洼垤乡或县城学校读书,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人生之路比上一辈人将会更加精彩。(记者 崔永红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