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伟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清代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乾隆十八年(1753年)会试中探花,曾任临安府(今玉溪市通海、华宁、峨山三县属其所辖)知府,有“淡墨探花”之美称。
宦滇事略
因为勤奋和天赋的原因,王文治12岁即能吟诗诵文,其诗颇见唐人风韵;他自幼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精于行书、楷书,所写之字很见风骨,故十三岁便顺利通过学政考试;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文治成为贡生,得到入京参加廷试朝考的机会。豪放的性格、过人的天赋、扎实的文学和书法功底,使初到京城的王文治得到了展露才华的平台。他广泛结识文人雅士、民间名人,并与之探讨唱和。其间,他结识了两个对其影响较大的终身至交——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著名诗人、画家朱纯孝,两人对王文治的思想、文风和审美均有深远影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年仅30岁的王文治考中庚辰科毕沅榜进士,殿试御赐王文治为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为翰林院侍读(给皇帝讲学的官)。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应乾隆皇帝要求,辅臣从翰林院推荐监司及郡守之才,主事遂拟定了17人的名单呈报,才华出众的王文治第一个被皇帝任命,由翰林院侍读升为云南临安知府,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解任。王文治在云南临安府任职三年,之后便解官归隐,终身不仕。
由于种种原因,王文治在云南的三年中,其政事史料缺失,传承的是其诗词和书法方面的资料。本文也着重介绍这两方面的情况。
云岭诗韵
云南地处边陲,距京城数千里,当时在人们心中是落后、野蛮之地。王文治赴任之前,按清代士大夫的通常做法,饮酒作诗,其友人们为即将出行的王文治送别。著名诗人赵翼吟诵七言长诗《送王梦楼侍读出守临安》,历数王文治随册使泛海封琉,被皇帝赋予重任的经过,并期望他“他年报最来都门,重为作诗纪政迹”。王文治的至交,著名诗人、画家朱纯孝在诗中赞颂了王文治的人品,并以“凉风昨夜催鸣驺,天南从此劳双眸。老骥怀思志千里,放眼关河增暮愁”的诗句,表达了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王文治是按照清代的官道进入云南并赴任的。
1764年,王文治路经曲靖府平彝县(今富源县)多罗驿(平彝堡)、马龙州(今马龙县)马龙驿,云南府嵩明州(今嵩明县)杨林驿,到达省府昆明。在昆明稍事休息后,他又马不停蹄沿着古驿道,过呈贡、晋宁、江川、通海、曲江,经过数月的车马劳顿,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建水。
自进入西南地区,特别是进入云南地界,王文治看到的是与家乡和北方差异很大的自然景观。家乡江苏是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北方是一马平川、芳草萋萋、庙堂高拱的肃杀氛围;而现在自己面对的是山岭重重、道路弯弯、山歌嘹亮的陌生之地。此时的王文治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他踌躇满志,另一方面又人物生疏,再加之几个月的长途劳累,身体和内心都感到极度疲惫。但是,生命的紧迫感和诗人的豪气冲击着他敏感的情思,使之诗情勃发。在昆阳州(今昆阳)军站时,他先后写下了《平彝县二首》《雨夜入马龙州》《望海寺喜晴》《九月十一日久雨晚晴旅馆饶有花竹与昆阳吴刺史暨张葛二秀才同宿因赠》等诗作。
怀着为民办事的理想,迎着满天的朝霞,王文治于1764年冬到达临安(建水)任上。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世态,一切都与文人的思想有太大的差异,与当初的设想有太大的差异。因此,王文治初上任时思想和工作都如一团乱麻,面对边陲的景物,显得格格不入,既有对以往的怀念,又有对世态的无奈。其时他作有两首小诗表达自己的伤感和掩饰不住的情绪。《初入临安郡》:“初入临安郡,秋光霭若春。吏民休畏我,竹树也依人。豆荚风前嫩,荞花雨后匀。无能縻廪粟,簿领教辞频。”《农家》:“漫道滇南是极边,农家风味故依然。新秧嫩似春前草,远水青于雨后天。村妇馌余分犬食,山童牧倦任牛眠。自惭驿路空往来,又领官中月俸钱。”
从中我们看出了他虽有理民事之心,但百姓却拒新来的知府大人于千里之外。看着滇南的景,人人都在忙碌,自己无所事事,还月月领俸钱,真是惭愧。这也是他非常苦恼的原因。
1765年8月,王文治先后视察临安府境内的建水、开远、石屏、蒙自、个旧、通海等地,写下了《自阿迷州归晚宿漾田赠图州牧》《石屏寓馆同刘石渠夜话》等诗作。同月,他又马不停蹄地赴昆明参加分省乡试,其间作《晓过通海》《江川道中》等诗,11月后回临安府,作《书刘明府江川杂咏卷后》《行蒙自县郊居人以葡萄为献乃酬以诗二首》《个旧厂》等。
在路过通海时,王文治在通海县衙与县令朱阳彻夜长谈,使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暂时的放松。朱阳曾与王文治先后任过翰林院编修,王文治称他为前辈。第二天,朱阳陪同王文治游览了秀山,王文治文思涌动,回身远眺杞麓湖碧波粼粼,家乡江南烟雨之美景霎时印入脑海,他展笺挥毫,作七言长诗一首《过通海赠朱令桐野桐野曾入翰林改官于此》。诗中有“低头下气理民事,方隅亦纾圣主忧”的诗句,可以看出王文治已经为理人民之事、分皇上之忧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是短暂的停留,但通海“烟雨江南”的美景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通海成为王文治公务之余最喜欢游历的地方,那是家乡的梦境、是心灵的慰藉、是漂泊的港湾、是诗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