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史话
  3. 正文

史海钩沉|“烟雨江南”通海梦

——王文治宦滇诗歌书法创作考(二)

□  张永伟

结交彝族诗人

为了实现“理民事、分皇忧”的理想,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王文治开始走访和结交朋友,七律《黄泥哨》便是他体察民情的真实写照:“小河底低釜底蟠,黄泥哨高碧汉端。箐林夹水瘴烟热,山月出云边气寒。茅屋三家人不住,明星几点烧初残。自夸俗吏还非俗,松树阴中候上官。”王文治外出体察民情从日出竿头,至正午瘴热,再到满天星光,本想造访民众、体察民情,可老百姓还在星光下劳作,只好作罢。诗中他谦称为“俗吏”,可以看出这时的王文治是积极、真实而坦诚的。

临安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地区,为了解民族地区发展情况,他曾探访府属纳楼茶甸土司。这个土司为府属九个土司之首:领地辽阔,有“三江八里”之广。其中,“三江”为礼社江(今名元江)、李仙江、藤条江,“八里”为八个基层行政区,一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纳楼茶甸土司曾地跨元江两岸,其南部直达今越南莱州,司署建在今建水城西南红河北岸崇山峻岭间的官厅镇。旧志记载,纳楼茶甸土司于清康熙年间就办有义学,聘请有学识的汉族儒士,对其子弟传授汉儒文化。因其邻近府城,风气比较开化。王文治与土司首领倾心交谈,希望其继续加强汉儒文化的传播,加强民族团结。留下诗作《纳楼司游潮音寺》,描述了此地的民风民俗,赞叹河山的秀美,并希望皇恩浩荡,能惠及这边远的地区。

在云南临安府任上,王文治闲暇时,常与郡中文人学士在小楼品茗、在城楼上举觞时谈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秀美的诗篇。例如在官厅期间,他同当地彝族诗人李鹤龄在诗酒唱和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鹤龄很有文才,在纳楼茶甸土司衙门以教书为业,在滇南地区广播汉儒文化并以博学诗文成为云南历史上较有名的诗人。在王文治离别临安时,李鹤龄作诗四首赠行,其中有“玉堂老凤留衣钵,沧海长虹卷钓丝”的警句。

知府与知县的倾心之交

王文治来往于府属各州县视察时,常以诗歌的方式记录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如《临安诸葛祠》《三月十五夜登云龙山宿旧寺》《游云龙山》《滇人以夜合花入馔》等。现在读这些诗,不仅是美的享受,还能为考证当时的历史找到许多不可多得的资料。

王文治题写的匾额“海天春晓”现镶嵌于秀山三元宫侧门外墙体上。 记者 蔡传兵 摄

王文治题写的匾额“海天春晓”现镶嵌于秀山三元宫侧门外墙体上。 记者 蔡传兵 摄

因为心中深深印有“烟雨江南”的通海之梦,在政务之余,王文治经常到通海与翰林前辈朱阳交心唱和(他们正好是上下级关系),听通海当地老辈讲,王文治每年要到通海三至四次,每次少则住两三天,多则住四五天。每次与朱阳在一起,他们都有讲不完的话、喝不完的酒、吟不完的诗。为了方便与王知府唱和,朱阳拿出自己的工资在秀山建寄亭。现今寄亭后存有王文治《题朱桐野前辈寄亭》诗碑,碑文为他亲笔撰写的行楷书:“省识身如寄,空亭聊可居。官衙原传舍,天地本蘧庐。竹气拂云冷,林烟捣海虚。未须投绂去,已自狎樵渔。”另外,秀山还有王文治亲笔书写的对联:“醉眠石阁听风树,步入松云扫涧花”和匾额“海天春晓”。王文治与朱阳的倾心之交,是通海继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与通海进士缪宗周交游唱和之后,又一段文坛佳话,是秀山“友情文化”的传承。两人诗酒唱和,写下了许多诗联匾额,但流传至今的很少,除上述作品外,还存有诗作《游秀山四首》。

时至今日,仍有两个问题萦绕在通海人的心里:一是古代官场一般为下级拜见上级,为什么偏偏是上级知府到通海见下级县令?二是作为县令的朱阳要建一座小亭,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私俸?我想,除了他们的翰林身份之外,通海颇具江南味道的美景、秀山的浓郁文化也应是答案之一。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是真正的文化人,人与诗词一样清雅,或许更加明白“人身如寄”的道理,所以才在通海的“烟雨江南”间忘记各自身份。

拂袖弃官

1767年初,王文治奉命押送粮草到腾冲,先后写下了《姚州逢张午桥夜话》《崇圣寺用黄华老人韵》《宿下关》《楚雄郭外桃花》《永昌军营口》《定西领》《永平县》《澜沧江》《永昌府板桥》等作品。从昆明到永昌府,在这期间王文治留下诗作43首。

王文治押送粮草到滇西是因为清缅战争爆发。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是乾隆十大武功之一。王文治的好友朱纯孝、赵翼、王昶等都亲历其事,其忘年交商盘亦因此事逝世。王文治在接受押解粮食的任务后极为抵触,旅途中又生了病,再因下属出现失误而被降级使用(一说被解职),最终他毅然拂袖弃官并终身不再出仕。一次乾隆皇帝南巡,在钱塘寺见他所书碑文绝妙,十分喜爱,诏其进京任职被他婉言谢绝。关于他终身不仕的原因众说纷纭,普遍认为他是个佛教信徒,自十多岁起,即学坐禅,辞官后皈依佛门,以求思想上的解脱。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他伤透了心,自己一直存有“理民事、分皇忧”的理想,并一直付诸行动,因而对上司不明察而随意处置的做法大为不满;二是颇具文人风骨的王文治难入俗流。这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特别是《题朱桐野前辈寄亭》诗中或多或少透露出“投绂去”的思想。

除诗作外,王文治对匾联也颇有研究,他在临安知府任上也题过很多匾联。匾额如他在通海秀山题的“海天春晓”“朝来爽气”;在建水文庙题的“先师庙”、朝阳楼题的“朝阳楼”、城隍庙题的“聪明正直”、东岳庙题的“天地同流”;他亦在府署中题的“天高日午”“杖朝遐龄”等。楹联如民国年间的《滇联丛录》里,收有他在府署题写的楹联两副,其一为《郡署乐楼》:“数点梅花横玉笛;二分明月到金樽。”其二为《临安府署》联:“休嫌吏事纷纭,念白饭黄斋,身是清时旧寒士;浸道仙班沦谪,看朱幡皂盖,居然边地古诸侯。”此外,还有现仍悬挂于通海秀山海月楼的“醉眠石阁听风树;步入松云扫涧花。”现存于建水城红井街曾家的“任游以外初无事;山水之间大有人。”现存于陈家的“红滴砚池花泻露;绿藏书榻雾团云。”为石屏文人许贺来作的挽联“翰苑劈天荒,喜排闼三峰褐开生面;佳城同地老,看贯穿九叠顶上圆光。”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

扫一扫下载七彩云端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抖音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快手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