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史话
  3. 正文

通向大海之城

——南丝路中线“黄金通道”重要节点考(通海篇)

被著名学者林超民誉为南方丝绸之路中线“黄金通道”的这条大通道,其实就是穿越了玉溪的古代驿道,到了今天,已经完全隐没于滇中湖泊地区,很少有人关注了。这条古道又被称为“通京大道”,相当于现代的国道,甚至是国际通道。通海古城,古代一座百匠云集、百业兴盛的滇南重镇,以其班班可考的上千年建城史,通江达海、水陆交汇的枢纽地位,足以成为这条“黄金通道”上重要的“黄金”节点。

三王之地,千年之城

  扫描、梳理通海的古代史,有几个历史断层期,在对应的史志文献中可以找到的关于通海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不过却隐藏着鲜活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可知可考的,我们可以用“三王之地”来给这段时期的通海贴上一个标签。“三王”即滇王庄蹻、王毋波、大理国国王段思平。

滇王庄蹻,在《元史·地理志》“河西县”(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划归通海县)条目下有记载:“县在杞麓湖之南,夷名其地曰休腊。昔庄蹻王其地。”“休腊”就位于今天通海县河西镇螺峰山麓。这段记载直接点明了庄蹻到云南之后,最先称王的地方,在杞麓湖南岸。

  王毋波的事迹在国史上也有记载。关于国,《明史·云南土司》有记载:“临安,古国。汉置县。”玉溪的华宁、通海、峨山三县在明清时期皆属临安府管辖。明代的《天启滇志》“古迹”一节则明确记载:“汉县址,在通海县北,即守御所城。”今天,游客在通海秀山还能见到王毋波的塑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段思平建国,在云南地方史志都有记载:后晋天福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蛮共同讨伐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建立大理国。段思平起兵之前,曾在通海秀山神祠求签许愿,曾在通海富春山下兴修水利、屯兵养马,为建国做准备。

  在通海漫长的古代史中,除汉代的县外,不同的政权先后在通海境内设置过通海都督、通海节度使、通海郡、秀山郡。到了元代,通海作为滇南重镇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境内先后设置过阿僰万户、南路总管府、临安路、临元广宣慰司总管府等重要机构。明灭元后,滇南的统治重心南移,明朝廷设置临安府,治所从此南移到建水县。不过,明清两代,通海依旧是连接滇中、滇南,沟通海外的重要交通枢纽,经济文化又繁荣了数百年。

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在“云南城镇”一章中提到了通海:

通海镇去安宁西第三程,至龙封驿。

这是通海在唐代已经建城的重要佐证。“通海镇”的“镇”字说明通海设有重要的军事机构,这有可能是南诏国所设“通海都督”在唐代史籍中的另一种称谓。因此可以说,通海可考的建城史已经超过千年。

通江达海,水陆交汇

不同历史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有不同的名称:西汉时称“蜀通身毒道”“滇越进桑道”;东汉时称“麊泠水道”;唐代称“安南通天竺道”“步头路”“通海城路”。这些古道除“蜀通身毒道”外,其余都可以归入南方丝绸之路的中线范畴。其水路的尽头都在今越南北部(古称交趾、安南),陆路必然穿越滇中地区,通海城是必经之地。

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记载过一条“青木香路”,它的一头在昆明,经玉溪的江川、通海、元江,过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进入缅甸,终点在白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出海口之一)。这条途经通海的商道,最晚在唐代就已经开辟。元代,马可·波罗游历云南,由缅入滇,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元江与通海都是他的必经之地。明代,这条古道又称“贡象道”,清代则成了著名的盐茶古道,商旅往来频繁,沿途城市贸易都非常兴盛。

回头再看唐代至元代,通海城内设置的重要机构,从管辖范围来看,已经涵盖了南方丝绸之路中线在滇南境内的大部分重要城市。而通海之名的由来——“通江达海”一词中:“江”即“元江(中国)―红河(越南)”与“澜沧江(中国)―湄公河(中南半岛)”;“海”即今北部湾、孟加拉湾的海面。“两江”和“两海”就这样将海陆丝绸之路紧紧串联在了一起。

最晚从唐代起,通海境内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集中在杞麓湖。1992年版《通海县志》记载:“主要航线有二:由通海城北李家营港口乘船,渡过杞麓湖到二街李家嘴上岸,越过桅杆山经江川、晋宁达昆明;由李家营港口乘船到杨家嘴上岸,经四街到江川普庙、玉溪北城,达昆明。沿湖还有20多个港口……”这些航线也可以看作是南方丝绸之路中线“黄金通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由于水陆交通发达,通海能工巧匠辈出,大批工匠造就了当地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市场、乡村集市也繁荣起来,县城的主要街道各类商号鳞次栉比,素有“小云南”之称。据通海已故学者许秋山生前的回忆:在20世纪40年代,通海县城内外各条街道有店名或有姓名的工商业者达254户,包括了棉纱、土布、土杂、铁杂、印刷、木器、土漆、糕点、染织、烟丝、金银饰品等几十个传统行当。可以想象,通海如此兴盛的手工业、服务业,可以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多少便利,这也是通海古城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古道悠悠,遗痕依旧

最后再说说南方丝绸之路中线在通海境内的几个重要节点。清代康熙年间署石屏州知州程封纂修的《康熙石屏州志》卷十二“旅途志”记载了由宁州进入通海的站点:

玄窍通湖、杨广、小街、马街、大桥、诸葛山、香岩寺、秀山顶寺、通海县。

“玄窍通湖”显然不是一个地名,程封引用《云南通志》的记载注解说:“有僧于县治东北石笋丛立处以杖穿穴泄其水,今坊名‘玄窍通湖’。”程封的这段引文说的就是畔富神僧的故事,史志上多有记载。“玄窍通湖”,显然是立于驿道上的一座为纪念畔富而修建的牌坊。据清代《道光续修通海县志》记载:“宁海关,县东北十里,与宁州分界处设塘,往省要路。”可知,古代走驿道由宁州入通海境,第一站应是宁海关,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杨广,即今天的杨广镇政府所在地;小街,距杨广不远,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地名,疑为杨广镇古城村委会的“小铺子”;马街,今称马街子;大桥、香岩寺,作为地名沿用至今;秀山顶寺,即今秀山涌金寺;诸葛山,今名暂不可考,《康熙通海县志》上说“诸葛山,在县东南二里,汉武侯驻军处”,山名应源于此。

通海县,即通海县城,清代通海境内的驿站就设在城内。清代临安知府王文治写过一首咏秀山寄亭的五律可为一证。诗中有一句“官衙原传舍”,其中官衙,即县衙;“传舍”,即驿站内供人休息的房舍。

从通海县城出发,至建水县境的里程,程封说“号八亭,实九亭而畸”,古代十里为一亭,即八十多里路。途经的重要节点有:

横水塘、关平地、老君坡、红土坡、中铺、侯家箐、严家坡、蛇街子、沙坝、曲江驿。

以上的地名,大多还在使用。其中关平地即关平甸,《道光续修通海县志》记载:“关平甸,县南十里,设塘,进府要路。”中铺和沙坝,《康熙通海县志》都有记载:“沙坝哨,县东南十五里。中铺,县东南三十里,俱往临安要路。”清代道光年间,这条驿道上新增了一个重要节点——“建通关”,《道光续修通海县志》记载:“建通关,县南二十里,通海建水分界处,设塘设铺。”

程封记录的通海到建水的行程,大多处于今天的里山乡境内。记者有幸走过这条古驿道的几个路段,其中以中铺最为难忘,古道、古村、古桥历历在目,他日旧地重游,将别有一番景象。(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传兵)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