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老师完成送教后与学生挥手作别。
2013年,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云南省率先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送教上门的玉溪模式。十年来,送教队伍为全市71个乡(镇、街道)254个自然村的500余名重度残疾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为这些不能走进学校的孩子筑起了人生的阶梯。漫漫的送教之路充满艰辛,而这些十年如一日的送教老师,风雨无阻地将爱的种子播撒在滇中大地。
1月14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早已放假回家,但是送教的教师们却没有放假,他们依然奔波在送教的路上。这天,朱翔和胡迎丽老师将前往易门县继续这个月的送教工作,一起前往的还有康复教研组的骆选旺教师。送教之前,朱翔就与孩子父母做好沟通,确定了每家的上门时间。
一大早,朱翔便开着自家的小轿车载着另外两名老师从玉溪出发。“我们学校送教上门的教师都是分好组的,我和胡老师一组,负责易门县。由于易门山路较多,所以一般由我来驾车。”朱翔告诉记者,送教老师一般两人一组,其中女教师居多,且都是自己驾驶私家车前往,但考虑到安全问题,山路较多的元江、新平、易门等县,学校一般会搭配一名男老师。
在送教上门过程中,送教对象分布在各县(市、区),有的孩子家离县城还有很远的山路要走,而老师都是开着私家车前往,不少不敢开山路的老师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提升车技。然而,追逐梦想的信念总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从战战兢兢到驾轻就熟,送教十年,我们培养出了一批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其中有不少是女教师。”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国强告诉记者。
到达浦贝乡时,当地的普校老师谢丽琼与马凤明也赶过来汇合。随后,大家一道赶往第一个孩子家。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到家门口迎接送教老师,孩子患有智力、运动、视力等障碍。针对孩子的情况,老师们着重锻炼她的听、说能力,鼓励她大胆开口交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玩具作为伴奏工具,以学习儿歌的方式让她在互动中开口。
只为了教会一个动作或是说出一个简单的词语,老师们耐心引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可以看到,面对这些“折翼的天使”,每一名送教老师都倾注了爱心。“每次看到这些孩子有那么一点点进步,我们都特别开心。”胡迎丽老师告诉记者,送教过程虽然艰辛,但也收获了快乐。
教学结束便进入到康复训练,有康复专业背景的老师骆选旺看了孩子的情况后,现场为孩子做了相应的辅助训练,一同前来的普校老师在一旁边跟学边请教。“孩子现在坐、立困难,甚至不敢屈膝,需要你们辅助她做相应的练习。要给予她鼓励,让她建立安全感,帮助她进行核心肌力锻炼。”在做了一系列康复训练后,骆选旺向孩子的母亲分析了孩子的现状,并给出了康复训练指导意见。
送教上门,康复训练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与孩子父母的交流与指导更为重要。所以每次完成送教后,与孩子父母的交流必不可少,老师们不断鼓励孩子的母亲,叮嘱要坚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更要关注孩子的家长,要让他们正视孩子的现状,树立良好的心态,配合合理的家庭康复训练,这样我们的送教才会有效果。”朱翔告诉记者。
结束第一家孩子的送教,老师们便赶往第二家,一路上山路崎岖,免不了颠簸。途中,朱翔老师的车出现了异响,下车查看后发现一个黑色塑料管道已经掉落在车后,捡回掉落的塑料管仔细打量,大家也不清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感觉应该不影响驾驶,跑完这家我们再去县城的修理厂看看。”朱翔根据经验判断应该问题不大,于是把管子丢到车上继续赶路。
每一名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情况都不一样,而每一位送教的老师对他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到达第二家,教学、康复训练以及同孩子的父母交流,一番功夫下来已是中午12点。折回浦贝乡吃午饭时,胡迎丽老师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病重卧床的婆婆刚刚走了,红着眼眶的她立马找了网约车,并将带来的教具交给了骆选旺老师,交代了需要注意的事项,吃了几口饭便往家赶。
送教任务还没有完成,朱翔和骆选旺还要继续到下一家,朱翔告诉记者:“事先和孩子家长联系好,我们就要完成上门送教,孩子都是充满期待的,所以我们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会尽量想办法去完成当天的送教任务,不能让孩子失望。”
路过县城,朱翔将车开到了修理厂,修车师傅拿过管道,掀起引擎盖一看。“发动机的进气管道脱落,没啥大事,不影响正常行驶。”修车师傅告诉朱翔。
朱翔将塑料管随手扔回车里,发动汽车,赶往下一家。(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