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剑波
“抚仙湖淹没澄江城”是一个流传广泛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还在我少年时代,一般的乡村长者、茶馆茶客、种田的、吆喝贩卖的……闲下来都能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他们往往会这样给你开头:“你知道为什么叫澄江,那是因为以前的城沉到海中,所以才叫‘沉(澄)江’。”
传说版本
由于讲故事的人多了,城里与城外、坝子东边与西边、沿湖各村与其他村庄,彼此的内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又随着时间和文化背景的邅递,传说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异。除澄江以外,附近州县及省城昆明,甚至更远的临安府(府治在今建水县)也曾有流传。但因地方文献记载缺失,我们无从知道这个传说的较早文本。历史上最早提到这个传说的是清代嘉庆初年师范(荔扉)所著的《滇系》:“澄江旧传‘城沉’之说。且谓天清气朗、湖光如镜时,渔人犹见城郭楼橹,盖府治本高,所见者即其影耳。”此处只提到有这个传说,具体内容无从得知,但既然在乾隆、嘉庆年间已被称为“旧传”,那么这个传说至少在清初就已成型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一位叫刘世鸿的学者到澄江记录了这个故事,形成了第一份可靠的书面文本,但其情节、人物与今日广泛流传及搜集的颇有歧异。比较通行的文本则一直没有得到认真搜集整理。澄江曾于1985年、1989年两次采集民间故事和传说,编成《澄江民族民间故事》《云南省澄江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等书,都没有收录这个传说。2001以来,抚仙湖开展了几次水下探秘活动,“水下古城”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而水下古城的传说本身仍未得到搜集整理,2013年编成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玉溪澄江卷》也只收录了这个传说的后半段“金猪的故事”,并且还是转录流传于建水的版本。岁月不居,老成凋零,这个故事较原始的内容早已随着熟悉它的老人们走进历史。
传说母题
“城沉于江”本身如果是一个单纯的地质或历史事件,由此而衍生的传说和神话则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和情节。本文不讨论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有无,而是关注“澄江城沉于抚仙湖”这一传说母题所关联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城沉于江”的事迹从秦始皇时期已开始见于记录,相关的传说则从东汉开始直至六朝时期的各种志怪小说开始出现,如《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和南朝《述异记》载历阳县(今安徽和县)、《神异经》载由拳县(今浙江嘉兴)、《搜神记》载安徽巢县,这些地点均分布在江淮、吴越地区。东汉李膺《益州记》也记录了邛都(今四川西昌)城陷于邛海的传说。这些传说的内容、情节、人物彼此之间大体相同,其背后的道德取向也基本相同,且为澄江本地的传说所继承。它们都有一个神异人物作为启示者,即向人们传达城池即将沉入江湖的先知;又有一个接受者,即最先被告知这个预言的世俗人物;又有一个相同或相近的预兆,如城门变红或石龟、石狮眼睛变红;又有相似的人物、道具,如儿童、巨鱼、猪、龙、犬等物,最后是城沉于江湖的结果,而城沉于江湖的原因,则是因为人们的恶行,而得以接受启示的人和免于被沉陷者,也都是积有善德的人物——妇人、儿童等。
作为一个单纯事件,“城沉于江”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和经过,衍生成不同的叙述;也可以有相同的原因和经过,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各自独立的传说系统。然而,这个传说从前汉开始,历经魏晋六朝,以至于宋元,一直相承不息,从江淮、吴越到四川,再到云南,跨越广大的空间和复杂的地方民族文化背景,而能保持高度的相似性、统一性,其价值迥非传说本身所能说明者。云南在南诏、大理统治的近600年间,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地方政权与民族、文化面貌,蒙元统治的100余年间,实现了政权与内地的统一,经济文化联系也有所加强,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此地自成一体的民族、文化独立性。明太祖平定云南,在政权、移民、文化诸方面实施一系列积极政策,云南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诸方面才重新形成真正统一的局面,进而成为中国“本土十八省”之一。明代迁入云南的军屯户口,大部分来自江淮、吴越地区,与“城沉于江”传说的分布基本重合,可以推断澄江的“城沉于江”的传说,最先是由明初江淮、吴越移民带入,从而与抚仙湖产生联系的。
文化源头
李膺《益州记》记载邛都城陷后,有一段“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畟然。”这不见于江淮、吴越传说中,却保存在澄江的传说里(《滇系》所记同),可见其间的继承关系。在江淮、吴越和四川的传说中,仅限于城陷于江湖而止,而澄江的版本却增加了后面“金猪的故事”,那么这段传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稽诸倪本《南诏野史》记载:“(元)泰定四年,洱河有水怪,牛猪形,金精短项,兴水为患,大理有道者,索段氏黄金百镒为索,制之,索成,即日移浪穹宁河。按《六诏灵源记》云:‘宁川无底。’大明宣德年,渔人李应捕鱼,网得金索,旁有渔翁曰:‘可旋得旋断。’李贪甚,收金索将穹,惊动其怪,连舟俱沉,至今为害。”
原来这段“金猪的故事”与流行于洱海地区的白族传说竟然同出一源,是又可知滇中地区早期与大理白族文化上的联系。因此可以推断,云南澄江等地的“城沉于江”的传说,是随江淮、吴越移民带来的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现象,诸如此类的文化内容,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