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云新闻观察丨今天,致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科技的力量,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今天是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致敬!

在云南

有许许多多的科技工作者

他们
    ▼

有人仰望星空

昆明东郊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上,坐落着横跨3个山头的云南天文台。

图自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网站

台内森林密布,郁郁葱葱,零星散落一些白色圆顶建筑,显出一派清幽雅致。这些白色圆顶建筑都是云南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室。

“太阳对我们太重要了,因为有了太阳,地球才有了勃勃生机。每一次它发怒抛射出的能量,相当于2021年我们国家全年发电量的35万倍。假如我们能将太阳爆发时的能量收集起来,将会让我们国家用好多年。”天文台科普楼内,时不时总会有学生们、家长或者老师,聚精会神地聆听林隽研讲述“太阳的故事”。

图自云南发布

热衷于天文科普工作的林隽其实是一位太阳物理学家。作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太阳物理研究,是国际太阳物理研究知名专家。

他率领团队——

建立了迄今唯一的太阳爆发解析模型——Lin-Forbes模型,该模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耀斑-CME标准模型之一,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界的普遍认可。

发现了耀斑-CME磁重联电流片的新厚度与新结构,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

发展了针对磁场从太阳对流区进入大气层的复杂过程的新算法,实现对磁场从对流区进入大气层引起爆发过程的完整描述。

构建了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的理论模型,为天体物理其他领域探讨磁激变现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模式。

林隽与国际著名太阳物理学家哈尔迪·彼得(Hardi Peter)

此外,林隽对云南天文台太阳全日面Hα色球望远镜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为全球太阳全日面24小时Hα联合监测提供高质量数据,为“神舟”“天宫”载人飞船发射、“嫦娥”探月飞行等国家重大空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

作为太阳系唯一的恒星,几十亿年来,太阳宛如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一举一动轻易影响着在其四周伴飞的行星。

太阳既可为人类带来温暖、光明和能量,同时其任何剧烈活动(或称为太阳爆发)也可能从多方面给地球的周围环境(即空间天气)、人类活动(日常生活、空间探测、国防建设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对太阳活动进行准确预报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

图自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网站

迄今为止,林隽带领团队不仅将研究领域聚焦理论太阳物理,还涉及太阳爆发(太阳耀斑、爆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过程中的等离子体,以及磁场特征、不稳定性、磁力线重联和解析模型。

不仅如此,为了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从走进直播间解读日全食奇观,到在电视采访中破解世界末日谣言,再到组织科普人员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林隽通过实际行动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林隽看来:解答老百姓关心的天文科学问题,是他的责任所在;将太阳的温暖搬下苍穹惠及人类社会,是他的宗旨所在。

有人俯身大地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拉村,试验田里长出了种一次可以收割多年的水稻;在临沧市腾龙村,亚热带地区种上了温带水果;在保山市潞江坝,一粒咖啡果实变得周身都是宝贝……来自云南大学农学院,平均年龄35岁的他们,扎根广袤大地上,运用科研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4月,勐海县的气温已达到32摄氏度,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们穿着雨靴、戴着草帽在稻田里忙碌着,实时监测水稻秧苗的生长及营养状况和土壤环境,雷贵杰也在其中调查和收集数据。

他们的存在,让村民大开眼界,因为“第一次见到了田里的水稻像韭菜一样”,种一次可连续收割三五年,单季亩产量近1000斤。

多年生稻团队通过将长雄野生稻的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一次栽种、多次甚至多年收割”,彻底改变传统水稻“一种一收”种植模式。曼拉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们头一次知道有一种水稻不用每年进行播种、育秧栽秧、犁田耙田,只要种植一次就能割几年。

从临沧市临翔区出发,大约半小时车程,便到了腾龙村。

几年前,当云南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刘丹丹带着4名研究生前往腾龙村时,村子里一下子炸了锅,因为村民们知道村里来了个种苹果的团队。“临沧这么热,苹果种得活吗?”当然!

针对云南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相对落后的果园管理水平,刘丹丹率领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良当地的果园管理方式,并制定了详尽的苹果种植管理规范,一个集“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能化苹果矮砧密植试验示范园在腾龙村落地,当年就实现了挂果。

如今,示范园的苹果还深加工成苹果醋,供应给周边企业和餐馆。每年花开时节,果园更是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

保山市潞江坝是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虽然自1952年起就开始规模化种植小粒咖啡,但精品率低、产业附加值不高,农民收益不佳,甚至出现砍伐咖啡树的窘境。

如何提高当地咖啡的品质,提升咖啡产业附加值?云南大学农学院咖啡团队研发了微生物脱胶技术。咖啡团队成员董相书说:“微生物精准脱胶发酵不仅解决了咖啡生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还新增坚果香、烘烤香和奶油香等风味,为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有人聚焦生活

切割、刨花、铺装、压机……一块块木材经过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杜官本与企业携手装配的生产线,变成了一张张平整的人造板。

杜官本在企业调研定制家具基材使用情况 周晓剑 摄

人造板,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人造板业已成为家居家具的重要原料。高效环保的人造板生产技术,不仅可以让家具更加便宜,还可以高效替代传统木材产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010年以来,我国定制家具快速发展。供不应求的订单背后,国内刨花板产能落后的弊端显现出来……

“昆明当时比较先进的工厂,一年产能有4万立方米,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但大部分工厂产能还只有5000立方米。”对于杜官本团队来说,此时,挑战从产品研发转移到提升产能上。

到国外考察、走访工厂,杜官本很快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内大部分工厂还采取“周期式、间歇式”的生产方式,压弯一块板后还要等它固化,不能连续生产;此时国外已经有了连续平压生产线,一家普通工厂产能能达到20万立方米,是国内的几倍。

杜官本在人造板生产线、定制家具生产车间进行技术指导

“推广连续平压生产线,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杜官本说干就干,攻关创新之旅再次启程。团队与云南新泽兴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企业一起推出刨花板连续平压生产线配置方案,降低生产线配置成本50%左右。

“生产研发只有考虑了企业诉求,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杜官本说,为提高人造板生产效率,项目组研发了穿透式蒸汽预热技术,并开发生产了配套装置,大大提高了生产线运转速度。

产能是最大的说服力。有了样板后,行业里很多企业也争先采用该生产线,由刚开始的“不敢装”到“争着抢着去装”,再到“不装可能就要被市场淘汰”,连续平压生产线实现了一次产能的更迭。目前,连续平压生产线已占全国新增产能80%以上。

从大学本科生到该领域的专家,杜官本进过无数次工厂,观摩过的生产线更是数不胜数。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有人心系同胞

最近,“最美科技工作者”、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很忙,他正忙着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把山石屏村的旅游业搞起来。

在山石屏村,李桂科向小学生们讲述“麻风村”变幸福村的故事 曾永会 摄

67岁的李桂科,走路带小跑,鬓边白发下透出细密的汗珠,但他不觉得累:“有目标,有事做,就高兴。”

大理州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1953年,当地在大山深处修建了山石屏麻风院,集中收治来自洱源和部分滇西片区的麻风病患者。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

1981年4月,白族小伙李桂科入职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第一次到麻风病村,李桂科看到的是,180多名麻风病患者生活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不少患者嘴歪眼斜、肢体残缺。尽管治疗随即展开,但落后的治疗手段让不少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资料、咨询最新的治疗方案、研究治疗中的病例,最终找到并引进了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在李桂科与同事的精心治疗下,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

如今,山石屏村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曾永会 摄

随后,他一边为康复者们进行跟踪治疗,一边带领大家修路架桥、通水通电,帮助他们办学校、建新房、发展种养殖业。

对麻风康复者,李桂科倾注了太多心血,他不仅替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饮食起居,甚至为他们安排后事等,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事实上,李桂科为麻风病村做的,早已超越了一个医生的职责。

他用14年时间,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3公里的车路,在黑惠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索道桥建成的那一天,山石屏村的麻风病康复者们,纷纷到桥上来来回回地走,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用12年时间,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他用14年时间,修缮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到2010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此间,他还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到城市旅游,考察生态种植、养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

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经常出入山石屏村,除照料该村的康复者,他还和村民一起建起了麻风历史博物馆,他坦言:“我想让村民们记住这段历史,再对照如今的新生活,更能体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义。”

……

一位又一位科学家

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

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今天的云南

创新活力奔涌

发展日新月异

云新闻出品

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科学家杂志、云岭先锋等


编辑:高倩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