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
发布时间:2024-06-20来源:玉溪网

□ 张炜

峨山县塔甸中心小学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后服务中,成立彝族花鼓舞、彝族刺绣、舞龙等兴趣小组,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授技艺。华宁县通红甸乡中心小学采取“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设非遗课程,让非遗技艺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详见6月5日《玉溪日报》第一版相关报道)

为传承非遗,玉溪还建立了多个传播基地。如:易门县陶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元江县羊街中心小学棕扇舞传习点等,在学校放假期间,这些基地会组织游学,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众多非遗文化传播基地的建立,大大拓宽了非遗教育的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要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人。后继有人是传承非遗的前提条件,也是让非遗文化展现魅力的关键。非遗进校园无疑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兴趣。

各级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非遗,近距离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将非遗文化纳入课外活动和课后服务中,向学生传授传统技能,不仅吸引学生去感受、学习非遗,丰富体验,也培养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玉溪着力活化非遗教育教学,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新时代光彩,这是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举措,也是文化教育的新探索,让青少年与非遗文化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仅要将非遗引进校园,而且还要让非遗长驻校园,确保丰富的非遗文化不仅得到保存,而且在子孙后代手中传承发展。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