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人
玉溪算得上是云南最爱吃米线的地方之一,每年都要以“米线”的名义过个节,米线的吃法也五花八门,尤其以凉米线、鳝鱼米线、小锅米线最为出名,传统的杂酱米线、焖肉米线、三鲜米线也很常见。近年来,在玉溪,不少外地风味的米线,比如景东稀稀粉、建水草芽米线、弥勒卤鸡米线、贵州羊肉米线也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臭名远扬”柳州螺蛳粉也很好卖。既坚持自己的传统吃法,也不排斥外地风味,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玉溪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质——包容。
和相对封闭、排外的乡村相比,开放、包容是城市的品格。与一些地域特色浓郁的城市相比,这一品格在玉溪更为明显。来自曲靖富源的刘光俊怀揣创业梦想扎根玉溪,开发出“中国红”普洱茶和白茶、红茶等系列产品,打造了“永奕号”品牌;四川人文奎在抚仙湖畔开民宿,一做就是十多年;来自昭通镇雄的吴杰,在玉溪卖“天麻竹荪火腿鸡”生意火爆;广西桂林出生的向俊从街边摊开始,把“渣总小串”做成了玉溪热门烧烤店;湖北荆州的张祖民一家在玉溪创业的18年里,编织了“张记皇冠”1个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和21个门店的产销网络……玉溪的包容,不仅让来自各地的淘金者、逐梦者如鱼得水,同时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这种包容、开放的城市特质,是在玉溪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南下干部”及一批批高校毕业生,到改革开放后进入玉溪的“浙商”“闽商”“赣商”等等,来自省内省外的“新玉溪人”和土生土长的玉溪人相聚在一起,让玉溪从20世纪中叶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如今四线城市,包容、开放成为这座新兴城市的文化基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因人而兴,开放、包容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对城市来说,“大小”不能只说面积和“块头”,也要看“容量”和“度量”。城市的发展,需要兼收并蓄,学习别人的长处,吸收别人的优点,有“来了就是玉溪人”的胸怀,让“新玉溪人”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乐见玉溪老居民、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都拥有生活、干事创业的舞台,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从城市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