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通海县(古城)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云南省第7座,也是玉溪唯一一座国字号的“名城”“古城”。从此,通海古城成为玉溪市乃至云南省文旅产业一座炙手可热却又无可替代的“富矿”。
2023年12月初,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在文旅发展上取得突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全力推动玉溪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已经意识到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显然,将通海古城这样大块头的“富矿”弃置一隅,不去研究、认识它,更不懂开发、利用它,在今天来看,是极不合时宜的。
当前,盘活通海古城的文化资源,助力我市文旅产业突破发展,我有四点建议:
一、尽快制定“山―城―湖”一体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在“山―城―湖”之间,从古至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共同认可一条主轴线的存在,即“文庙街―南街―北街―黄龙路”一线,向北与田园道路相接,直通杞麓湖环湖路。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钱南园盛赞通海古城的名句“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便是对这条主轴线上的山水人文景观的生动写照。主轴线上“文庙街―南街―北街”一段景观经过整治、改造,初具古色古香风貌,但仍有提升空间。下段从黄龙社区至湖堤一段需要着重改造提升。因而,尽快制定与全市文旅产业突破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已经势在必行。如果将这条主轴线比作“纲”,那么“纲举”则可“目张”。
二、加大古城研究力度,提振地方文化自信。
通海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表明其在国家层面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已经得到了官方、主流认同。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部门可以组建官方主导的常设民间研究机构,对通海古城的历史文化进行专业、专题研究,深挖历史脉络,填补历史空白,提振文化自信。建议组建由县文联、县史志办等部门牵头的民间组织,整合已有的县秀山文化研究学会等已有组织,对“山―城―湖”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进行综合研究。
三、打造文旅场景,凸显古城风貌。
以“山―城―湖”之间的主轴线为主打造文旅场景:北端的湖泊田园风光区,主打运动、休闲、娱乐体验,湖畔观鸥、环湖骑行、黄龙夜市等已有项目值得深入研究,继续扩大影响;南端的秀山、文庙历史文化景区,主打“云南四大名山”之秀山文化之旅,深挖秀山的匾联文化、碑刻文化、名人文化、古建文化、名花古木文化等,建议重点打造■町王庙,突出“三王之地”的文化分量;中段以聚奎阁为中心,主打街巷探访之旅,古巷古宅古建、名优特产美食、地方名人故居、精致典雅民宿都值得重点推荐。其中的聚奎阁是古城的地标建筑,曾作为商用,现已由政府收回,整体的多层空间可以打造成展示通海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四、整合县域资源,讲好通海故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成为通海县文旅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国字号的金字招牌对全市、全省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文旅资源。因而地方政府在进行文旅场景打造时,一定要考虑到所选项目是否与“国字号”相匹配。要继续扩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招牌的宣传、推广,特别在车站和高速路、铁路出口等位置要有显眼标志;整合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围绕古城主轴线,专款专用,持续推出能满足现代旅游需求的网红名宿、网红街区、网红美食、网红打卡点等;整合县域工匠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营造多样化的特色街区,如通海银饰、者湾木雕、蔡家山铜器、解家营石雕等;借助新媒体,持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地方历史的动人故事,出版介绍通海古城及地方文化的书籍,拍摄通海题材的电影,如国家非遗项目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其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023年12月,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指出:“通海县要重点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沉浸式旅游示范区建设。”因而,尽快打造文旅消费场景,提升通海古城形象,已经势在必行。(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蔡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