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写入《中共玉溪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玉溪实践的实施意见》,让文体旅融合发展迅速成为高频词。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最终体现在生产各环节的微观领域。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玉溪窑青花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群体,那些独具匠心的人们,他们或传承传统,复活一门手艺;或专注一个领域,坚守一种精神;或在生产环节上,不懈追求工艺技术改造……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追求,是流动的社会标杆,追求他们的追求,涵养一种坚定而追求卓越的时代气质。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玉溪窑青花艺术馆馆长赵勇每天都在自己的私人博物馆里,整理所收藏的玉溪窑青花瓷器,并向慕名前来的社会各界人士讲述600年来玉溪“青花”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生命。”赵勇说。
已过不惑之年的赵勇跟青花瓷结缘已有二十年了。玉溪窑青花瓷器已然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朝夕相伴,不可或缺。
赵勇向参加玉溪聂耳小学“小课题、大发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孩子们讲述玉溪窑青花瓷历史。
赵勇与“青花”的结缘,始于幼时,他回忆道,小时候,家中常有外公从乡间带回的青花瓷瓶、瓷罐,那些质朴而古拙的器物,不仅装点了他的童年时光,更在他心中种下了对“青花”艺术的热爱与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热爱逐渐生根发芽,17岁的他开始系统学习青花瓷的历史与文化,利用业余时间遍访古玩市场,搜集各类玉溪窑青花瓷器。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一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记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我最大的心愿,是把元明青花器物留存在故里
历史上,玉溪、建水、大理、禄丰、曲靖等地都烧造过青花瓷器,但最早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是玉溪窑青花。玉溪古窑址的发现和发掘,确定了玉溪是除景德镇以外烧制元明青花瓷器的重要窑场,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同为中国元明时期烧造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
玉溪窑青花无论器体造型、绘画风格、青花发色都具有元末明初的风格,代表着历史上云南釉下彩绘瓷器烧制技艺的全面成熟和杰出水平,因此业界将云南青花统称为“玉溪窑”或“玉溪窑系”。玉溪窑青花是中国青花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作为玉溪人,赵勇深感自豪,并下定决心寻回流落在全国各地的玉溪窑青花瓷器。
2004年,赵勇开启了他的寻宝之路,孤身一人,辗转于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虽然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深知,玉溪窑青花瓷器作为陶瓷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值得他倾尽所有去追寻。二十年间,他坐飞机、坐汽车,一件器物一件器物地背回来、扛回来,每件器物背后的故事,都让人为之动容。回忆过往那些艰辛岁月,赵勇饱含热泪。
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赵勇终于寻到了从元末至明代的玉溪窑青花瓷器各种不同器型、风格、画风、题材的藏品千余件。这些藏品不仅器型多样、风格各异,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如今,这些瓷器被他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或是陈列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贝,不仅见证了玉溪窑青花瓷器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赵勇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承载了赵勇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赵勇说:“我对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热爱,缘于马文斗老师,马老师长期从事文物鉴定工作,所著的《玉溪窑青花》让我开始认识并系统学习玉溪窑青花的历史,正是有了马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了我这么多年坚守寻找玉溪窑青花瓷器的信念。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600年的‘青花’故事代代相传,为这些大体量的玉溪窑元明青花瓷器寻找一个归宿,它是我们先祖创造的古老文明,是云南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这段历史、这些故事,我们要铭记在心。”
玉溪窑青花艺术馆馆内藏品——明代玉溪窑青花人物(高仕图)罐。
“蓝白”之境中,打开了一个深邃而澄澈的世界
“青花之美,从未以喧嚣绚烂之势夺人眼目,而是在瓷器的‘蓝白’之境中,打开了一个深邃而澄澈的世界,超凡脱俗,仿佛一株幽兰舒放于空谷,散发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当你凝眸静思之时,那绝世之蓝中便生出一种神秘。”说起玉溪窑青花瓷器,赵勇侃侃而谈,就如同他挚爱的“青花”一般,淡雅而坚韧。
说起玉溪窑青花瓷器,不得不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赵勇说,这件1973年在云南禄丰元代火葬墓中出土的实物,明显看出元代玉溪窑的“青花”与景德镇的“青花”风格迥异,玉溪窑青花瓷器的胎质酥松、釉色泛黄,青花色调灰暗,釉面玻璃质感很强,青花色泽虽不如景德镇“青花”,但绘画技法自然流畅,寥寥数笔即将纹饰表现得生动活泼,充分反映出当时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说起玉溪窑青花瓷器的文化价值,赵勇认为,玉溪窑青花为中国“青花”文化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其绘画艺术和青花纹饰类型丰富,体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共融共荣。
赵勇从展示柜上取下两件器物告诉记者,这是安南窑缠枝菊花纹饰盘和碗,是越南朋友赠予的安南窑青花瓷。这两件器物证实,在14世纪时,世界上能够烧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国与越南两地,通过贸易,越南青花瓷的足迹已遍及海内外,此器物对研究玉溪窑青花对安南窑的影响有着重要价值,这说明,600多年前的云南,已经有了“一带一路”的思维。
展示失落的历史,是为了创造精彩的未来
越传承、保护,越能留存底蕴,如何为保护、传承这一先祖的古老文明尽一份力,为这600年的“青花”寻得一个归宿?2019年,我市以“青花”命名的首个文旅业态街区——玉溪青花街启动建设,2020年3月正式开街运营。赵勇抓住此机会,于2021年4月在玉溪青花街投资创办了玉溪窑青花艺术馆。
这是中国第一个玉溪窑元明青花瓷器私人博物馆,赵勇将倾其一生所收藏、整理和研究的成果无私奉献于社会,常年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他一人身兼数职:馆长、讲解员、搬运工……
谈到办馆初衷,赵勇说:“竭尽全力只为讲好玉溪窑青花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玉溪青花,观赏这600多年的青蓝芳华,留住我们的文化根脉。”
玉溪窑青花艺术馆陈列着500多件玉溪窑元明青花器物,涵盖了各种器型、各个时代的玉溪窑青花,除了丰富的藏品之外,还是网红打卡点,现已成为玉溪青花街的文化坐标。
“瓷器的发展,并不是一时一事的发明,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玉溪窑青花作为中华文明在云南驻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粗犷和自由,显示出云南文化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要用心来体会。”赵勇说。
没事的时候,赵勇喜欢琢磨陶器,他认为陶器是人品和心性的体现。故在与陶器独处时,人也必须心无一物。雨落香茶生诗意,每天,他都会沏上一壶清茶,静静地坐在窗边,感受玉溪窑青花这份独特的宁静与自在。
玉溪窑青花艺术馆会定期举办文化沙龙、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收藏家等共同探讨玉溪窑青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以及保护和传承等事宜。在玉溪窑青花艺术馆里,赵勇为游客讲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玉溪窑青花瓷器。
在赵勇看来,玉溪窑青花艺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藏品的空间,更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平台。他说:“无意追求教益,惟愿有所启迪。展示失落的历史,是为了创造精彩的未来,坚守文化之路。”
可能清贫淡泊,却能坚守内心屹立于天地之间
作为私人博物馆,办馆面临着巨大挑战,赵勇坦言,为寻回千余件玉溪窑元明青花器物,他倾尽所有,挫了锐气,染了风霜,但已为青花谋得归宿,此生无憾。他给自己取一别名“青花误”,谓人生若无青花误,哪来尘缘悟青花。
在赵勇心中,收藏、保护、传承玉溪窑青花瓷器,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张永康赞誉其为“玉溪青花王子”。诗人于坚说,赵勇是一位虔诚的中国古典文化守夜人,在这个维新是从的时代,不可多得。
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当下,如何将中国元明时期烧造青花瓷器三大产地之一的这张名片重视好、打造好?赵勇说,玉溪窑青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包括海外的一些知名大学、博物馆都有收藏。业界的前辈们推出了许多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但我们对玉溪窑元明青花瓷器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对玉溪窑青花瓷器的认识度、重视度仍然不足,玉溪有这么好的一张名片,认识它的人那么少,太可惜了。
他说,无论是玉溪窑“青花”,还是建水窑“青花”、禄丰出土的“青花”……都是云南青花陶瓷史上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精彩华章。
如何打造玉溪窑青花这张文旅名片?赵勇建议,要引进业界艺术家,引进具有投资产业能力的企业家,共同带动玉溪窑青花瓷产业的发展。他说,他会用好玉溪窑青花艺术馆这个平台,讲好玉溪“青花”的故事,从过去到未来,他会一直坚守这份爱。他希望,玉溪窑青花的故事不仅是他一个人讲,而是有更多的人来讲,通过他的努力,唤醒更多人对古老文明的共鸣,形成更大的品牌效应。(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合春)
短评
让玉溪“青花”开得更艳
□ 无逸
这些在传承与创新路上不懈奋斗的“青花”使者,他们用匠心筑梦,以创新为翼,让古老的玉溪窑青花瓷器在新时代绽放异彩,让传统技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玉溪窑青花瓷器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600年来,玉溪窑的薪火始终未绝,这其中,离不开历代制陶人对玉溪窑青花瓷器传统技艺的挚爱和坚守。在他们心中,制陶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信念、传承和缘分,他们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而无怨无悔,他们潜心传承,埋头躬耕,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先辈们吃苦耐劳的遗风,更看出新一代制陶人锐意进取的风采。
如何挖掘独特的玉溪窑青花瓷文化特色优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活起来,赋能玉溪文体旅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不断创新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讲好玉溪“青花”的故事,呵护好百年匠心;其次要打造“青花+”经济生态链,以跨界合作和创新思维,开发出更多元化、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推动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再次要推动玉溪窑青花瓷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文旅融合机制,打造文旅融合品牌,丰富文旅融合业态,不断提升陶瓷文化交流水平,建立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