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
  3. 正文

人文地理|新平古驿站脚底莫 (上)

□ 方维

脚底莫隶属漠沙镇双河村委会,距离镇政府驻地托竜街25公里,居民为汉族和彝族。村内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呈块状聚落分布于木城坡脚。在彝话中:脚是路,底是宽,莫是地方,脚底莫寓意为大路旁的村子。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当时有过往商旅发现脚底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遂从中觅到了商机,便在此筑城墙、建马店、招募流民垦荒,把其建成从新平至漠沙,再辗转至元江、墨江、镇沅的驿站。新平至漠沙的公路通车前(1958年新漠公路通车),过往马帮和行人都得在此食宿,从而使脚底莫驿站远近闻名,家喻户晓。

脚底莫驿站是过往行人的必宿之地

据《新平县志·交通》记载:“由城西南行逾青龙山三十里至三道箐,又三十五里至脚底母(即脚底莫)为一站,又六十里至磨沙(漠沙)渡口为一站……”由上可知,从新平至脚底莫共两站六十五里,途经县城、乙本甲、小木缸、马场、波倮、三道箐坡头、二台坡、三道箐、猴打秋坡、岩羊啃土、木城坡,始至脚底莫,行程约需八九个小时。一路下来,人困马乏,无论是从时间或体力来看,都不可能继续往前走了,不得不选择在此留宿。从气候看,脚底莫海拔1520米,地处木城坡脚的山梁上,这里气候凉爽,视野开阔,无炎瘴之忧,也就成了商旅住宿的不二之选。若再往前即一路下坡,顺弯龙坡头、石头寨、笼子、糯比寨、南渡河,行六十里就进入漠沙坝炎瘴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漠沙河谷地带海拔低、气候炎热,居住环境恶劣,炎瘴流行,民众常年受流行疾病困扰,男人平均寿命仅三十五六岁,很少见到六十岁左右的男子。盛夏时节,除傣族外,其他民族几乎不敢在坝区留宿和居住。当地人有“漠沙河底,干柴白米,有命来吃,无命来死”“要下漠沙坝,先把老婆嫁”的说法。所以,从旅程和气候条件来分析,脚底莫驿站就成了过往行人的必宿之地。

查阅有关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已知第一个经过脚底莫的外国人是英国军官戴维斯,他在《从普洱府到云南府》的勘测日记中写道:“1900年元月12日,我们十分艰难地爬到租的莫(脚底莫),这段路很陡,爬行1英里,海拔就升高1400英尺。此地的雾很大,日落时才会消退。红河谷的雾是奇妙的,在平坝上天空晴朗和干燥,而谷底清早的雾在3000英尺,逐渐升至5000英尺、7000英尺,直至下午很晚时才会消散。租的莫(脚底莫)海拔约为5000英尺,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既潮湿又阴暗的环境里,感觉终日寒冷。翌日,越过一片山脉,抵达新平县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邢公畹于1943年2月16日至7月9日,历时近5个月对红河流域彝族、傣族文化进行调查,其以日记形式记述了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滇中新平、元江一带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他在《红河日记》中写道:“2月27日7时从新平县城出发,骑行二十里后,山高石多,马失足两次,我亦跌落到石上,还好只是膝部受了点皮外伤,于是弃马步行。山上的海拔应该在2000公尺以上,这里除了山还是山,连绵不绝,行走起来感觉既烦闷又疲乏。山中多石兰科植物,鲜红如脂,艳丽夺目,这就是杜鹃花了,又叫映山红,当地人称马缨花。行五十里抵达脚底母村庄住宿,脚底母村子在半山腰,海拔约1400公尺。”邢公畹教授的旅途日记记载详细,与笔者考察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脚底莫是山区与坝区的分界线,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无愧为南来北往行人的避难之所。

脚底莫驿站是新平古汛塘之地

相传脚底莫古驿道开辟于明代,道宽约2.6米,现保存完好的尚有800余米,是一条完全由人工开凿而成的道路。驿道顺山势而建,坡度平缓,路面用一块块大小不一、表面光滑的石板铺筑而成,山势陡峭的地方则支砌成台阶,道路两侧挖有排水沟,少部分排水沟用石头镶嵌。整条道路穿梭在山林中,雨季无泥,旱季无尘。靠近脚底莫村子有一座圆拱单孔石桥,上刻“蜈蚣桥”三字还依稀可辨。村民讲,旧时汉人住在寨墙内,筑路的犯人住在寨墙外,在脚底莫东面还建有公堂(今脚底莫小学校址),驻兵防守,常把抓获的贼人带到此公审、处决。处决的人全部埋葬在村庄北面,当地人称罪人坟。20世纪60年代毁了一些坟,现还留存不少。

民国七年版《新平县志·兵制》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脚底母一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嘉庆十一年(1806年)……脚底母额外外委一员,兵三十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脚底母额外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光绪元年(1875年)……脚底母汛十五名(在城西南六十五里,旧因为元新门户,野贼出入之所,故设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守备及战守兵一律裁撤。”民国二十二年版《新平县志·大事记》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春三月……知县衍谦、守备马自勤率团首普承运与贼战于东关外,追击至马家箐,斩获二十余级,余党悉溃。”根据村民讲述及志书记载,笔者瞬间恍然大悟,村民所说的公堂其实为古汛塘,筑路犯人则指被官兵抓获的县境内外盗匪。地方官府把他们统一羁押在脚底莫,强迫他们修筑从木城坡至南渡河口的古驿道,工程完工后,又把他们全部杀害,埋葬在脚底莫。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