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9月21日至22日,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作物品种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训班在元江县举行。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作物品种保护与利用”主题,聚焦地方老品种特色产业资源,共商作物品种保护与利用技术问题,探索新时代元江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享国家级、省级项目经验,交流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现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地方品种适应的贡献、农业保险案例等,通过主题演讲、主题对话、互动问答等形式,“线上+线下”进行交流,促进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主流化,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如何进行老品种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庆文向与会人员详细解析了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与杂交育种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及元江老品种焕发新活力资源优势,促进恢复农业老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主要保护的是水稻老品种,在羊街乡示范点,我们以蚂蚱谷和红河紫谷两个品种为主,这两个都是哈尼族人长期种植延续下来的老品种,与杂交稻相比,在品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杨庆文介绍。
培训期间,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还深入羊街乡坝木村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示范区,观摩中国起源作物蚂蚱谷和红河紫谷地方老品种的保护利用情况,现场交流经验,欣赏哈尼族棕扇舞表演,品尝多样化梯田产品,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魅力,领略“梯田到餐桌”的价值,守住老品种“家底”,留住老品种的特色“老味道”。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自2022年实施以来,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支持与帮助下,梯田红米、蚂蚱谷等老作物品种得到有效保护,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依托元江县阿郎邦克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形成种、养、产、销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带动坝木村农户500余户,销售蚂蚱谷1万余公斤、红河紫谷9000余公斤,销售额52万元,助农增收48万元,在守好种质资源这份珍贵“家底”的同时,为元江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思路。(通讯员 田双燕 周馗 刘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