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COP16特刊】从豫至滇:寻象之旅,见证保护之路

#多样星球#

#第186期#

#亚洲象数字博物馆#

#国家公园系列#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将于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本次大会将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公平分配可持续利用资源所产生的利益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大会还寻求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经济政策。来自全球196个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上万名人员与会。

2024年10月20日举行的仪式性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既定目标。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重大议题。

该图像的灵感来自哥伦比亚特有的伊尼里达花,呼吁反思并改善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与自然和平共处。

COP15在昆明举办,彰显了国际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随着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达成了《昆明宣言》,明确了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方向和优先行动,并设立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蓝图,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此背景下,云南广播电视台“多样星球”数智融媒工作室(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获奖团队)携手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邀你探访生物多样性保护,带你踏上一场不同寻常的旅程。

寻象之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在寻找那份能触动心灵的远方。从中原腹地河南,一路向西,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川湖海,直奔彩云之南,带着对亚洲象的惦念与对未知的渴望,去追寻那些在林间漫步、溪边嬉戏的亚洲象群。这场寻象之旅从河南到云南,不仅是一次跨越地理空间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亚洲象保护成果的深度探访。

“象爸”与“羊妞”

大象“火”了。还记得2021年那群被称作“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在中国云南的一场数百公里的长途“旅行”吗?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跟随庇护下,这群大象一路畅通,相关现象引发国内外网友广泛关注——追象热的同时,也让大家将目光聚焦到国内野生象保护话题上。三年过去了,萌照和流量背后,如今,这些远足的大象们还好吗?亚洲象保护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起点:中原古韵,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的寻象之旅从河南开始,这里曾是亚洲象的故乡。在河南等地,通过考古发现,如殷墟出土的象牙器和象骨器,证明了古代华北地区存在野象的事实。在古代,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然而,随着气候的干冷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大象逐渐南迁,最终在云南等地找到了适合生存的环境。

终点:彩云之南,与象共生

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双版纳,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种类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300多万亩自然保护区内有70万亩是保护完好的大原始森林,森林占全州总面积近60%,到处青山绿水,郁郁葱葱,以其美丽和富饶闻名遐迩。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终于,当我们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见到大象那一刻的激动与喜悦。西双版纳,这个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地方,正是亚洲象的家园。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当地的保护团队)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坪管护站护林员,跟随他们的脚步,深入热带雨林,近距离观察这些庞大而温柔的生灵。

林间的亚洲象

亚洲象作为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

在热带雨林里,我们探访了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这里,一些受伤、离群或需要辅助繁育的亚洲象得到了“象爸爸”们的贴心照顾。

羊妞“象爸爸”:陈继铭

在探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亚洲象救护和繁育是一项既复杂又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例如,2015年8月17日,“羊妞”在普洱市一位村民家的柴房里被发现,因脐带感染被家族留给人类,当时它已经奄奄一息,救助人员把它带回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饲养员们开始精心照料它。因为是羊年出生的,又喝羊奶长大,大家给它起名“羊妞”。可爱的“羊妞”性格活泼,还曾因为呆萌的行为上了热搜。8年前,“羊妞”被发现时出生才一周左右,体重只有76公斤,来到救助中心后,“象爸爸”们24小时陪伴看护,悉心照料,现在已经长到1.5吨。

羊妞“象爸爸”:王波

救助中心里,每一头被救助的亚洲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它们有在求偶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的昆六,被兽夹夹伤的然然,与家族失联的“孤儿”小强,喜欢逛城的“阿宝”……

亚洲象作为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濒危物种(EN)和附录Ⅰ物种。多年来,云南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使亚洲象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

成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云南省建立了亚洲象繁育基地和救护中心,通过科学研究和人工繁育工作,增加了种群数量。同时,为受伤或受困的亚洲象提供了及时的救助和康复服务。

主要承担云南全省范围的野生亚洲象的救护、救助和收容、繁育任务。救护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开展救护和繁育工作,2024年6月止,累计收容救护(助)野生亚洲象23头。中心取得的成效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也为东南亚亚洲象分布国提供了亚洲象保护管理的成功经验。

建立自然保护区:云南省在亚洲象分布的热带地区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为亚洲象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这些保护区不仅保护了亚洲象,还维护了其他珍稀物种的生存。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和较为集中的地区。

建设生物走廊带:在自然保护区之间或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建立生物走廊带,以促进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迁徙和交流,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强化亚洲象栖息地保护,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云南作为亚洲象在中国最集中的栖息地,2022年8月正式申请设立亚洲象国家公园。经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云南出台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修复、收容救护、康复饲养、野化训练、食源地建设及人象冲突预警5项地方标准,以更好地保护亚洲象。从2024年2月23日开始,云南五项亚洲象地方标准正式施行。这五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境内亚洲象保护技术体系、提升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能力、壮大亚洲象种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象地方标准的出台也将对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实施跨境保护合作:云南与老挝等邻国开展了跨境保护合作,共同建立了联合保护区域。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还促进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避免了种群退化。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利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和地面监测人员等手段,建立全面的亚洲象监测体系。这有助于实时掌握亚洲象的动态和分布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预警平台和指挥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实时推送和全覆盖。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冲突和危险情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坪管护站护林员在检测红外相机

新增加革命性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环境DNA技术,通过此技术了解大象的朋友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准确、安全的手段来了解自然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与云南省审计厅、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关坪站开展了环境DNA的前期研究试点,在水样中不仅检测出亚洲象,还检测到亚洲象的“邻居们”,包括蜂猴、豹猫、巨松鼠等多种野生动物。

护林员水体采样

环境DNA检测到亚洲象的“邻居”:蜂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推进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云南省积极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团队开展亚洲象保护研究,探索保护的科学理念及模式。同时,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生态补偿:对因亚洲象活动而受到损失的居民和企业进行生态补偿,以缓解人象冲突。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公众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亚洲象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意识。这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保护亚洲象的良好氛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小学三年级9班

亚洲象的迁地保护:

在保护亚洲象的过程中,迁地保护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将亚洲象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地或建立繁育基地等方式,可以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例如,云南的“短鼻家族”象群在经历了一次北上南归的旅程后,成功回归了适宜的栖息地,并在此繁衍生息。

通过迁地保护、建立常态化监测体系、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等一系列举措,云南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亚洲象在林间散步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消息显示,根据三轮同步监测显示,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超过60头,且今年繁育期又迎来了象宝宝出生高峰,数量还在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区快速向北扩大到3个州市,11个县市区,61个乡镇,对它们的检测手段智慧化程度明显提高。

近年来,云南亚洲象种群呈现明显三个变化:数量增长、种群扩散、习性改变,一方面反映了云南省加大亚洲象保护带来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幸福的烦恼,野象由原来的“怕人”,变成了现在的“伴人”活动,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亚洲象的食性已发生改变。近30年来,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证明,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的直接体现。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云南一亚洲象今年国庆前夕喜添丁,26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亚洲象从云南江城县迁入宁洱县境内,并在宁洱县出生了一头象宝宝,现在共有27头象。

镜头下,大象们或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或带着小象在林间学习生存之道,每一个画面都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与和谐共生的美好。我们记录下这一切,不仅是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记忆,更是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到野生动物保护,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然遗产。

除了亚洲象,云南还生活着许多珍稀动植物。通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绿孔雀等20多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幅上升;漾濞槭、华盖木等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保护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

“植物界的大熊猫”——华盖木(开!花!了!)

在COP16来临之际,我们希望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这次寻象之旅,提高公众对亚洲象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意识,向全球展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球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事业的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重大议题,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多样星球#数智融媒栏目】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制:尹 凡

技术总监:何 寰

策划:卢 钢

制片人:曹诚博

本期内容: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多样星球”数智融媒工作室出品

支持单位: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首席科学家:施 鹏

顾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 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春燕、丁昭莉、李维薇

总策划:尹 凡、时舜英、唐 澜

策划:卢钢、曹诚博、朱文津、杨学华

统筹:王文斌、杨学华

配音:胡尔查

视频监理:段晋哲、朱文津

视觉特效:张冰晗、于金琛

美术设计:邱海凌

研学线路及产品策划:张 苑、严 泰

撰文:张 苑

编辑:张 苑、严 平、梁瑞娟

宣推:牛 峰、赵小强、田焕焕、张 攀、狄晓晶、朱伟斌、李卓光、宋佳音、王婷婷、杨瑜贞

终审:武志敏、卢 钢

鸣谢:

郭三杰

姜志诚

云南省“象往之旅”科普基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西双版纳州教育体育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小学

云南西双版纳关坪管护站

中国共产党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县委宣传部)

沧源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