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迎来75岁华诞之际,普洱各族群众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这封信,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风,轻拂过普洱的大地,唤醒了各族群众内心的自豪与使命。
这封信,宛若一座明亮的灯塔,为边疆的征途指明了方向。它激励着普洱的各族儿女,以实际行动兑现“党的光辉照耀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坚定誓言。近日,记者通过对两位盟誓代表后代的采访,深切感受到在这份鼓舞之下,普洱的各族儿女正携手共绘边疆繁荣与民族和谐的新画卷。
传承“拉勐精神” 续写誓词碑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
“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无上荣光,无比幸福!”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之一,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岩克姆收到回信那一刻,心情如同澎湃的波涛,激动、自豪、荣光、幸福交织。他是拉勐的外孙,继承了那份对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给下一代宣讲民族团结工作。
1950年,新中国初生,万象更新。佤族“头人”拉勐,作为西南地区民族国庆观礼团的一员,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下,目睹五星红旗升起,感受国家的强盛与荣耀。他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份荣耀与责任,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回到普洱,拉勐以无限忠诚,向佤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他坚定不移的民族团结之路。
2024年9月30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中课镇班箐村群众家中与群众亲切交谈,分享着民族团结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第一次各民族代表会议后,各民族决定以佤族“剽牛”“喝咒水”的习俗,表达大团结的决心。拉勐作为剽牛手,与党政军领导及各民族代表共饮“咒水”,立下了“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不仅是仪式,更是各民族团结坚不可摧的象征,标志着新时代的启航。拉勐的行动,展现了他对民族团结的重视与决心。岩克姆说:“在普洱,拉勐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旗帜。他带领西盟佤族跟党走,结束了刀耕火种的生活,迈向文明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忠诚、团结、进步、和谐”的“拉勐精神”,成为西盟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灵魂。
“民族团结誓词碑和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塔的诞生,是1951年,普洱地区发生的被各族人民铭记至今的两件大事。”在岩克姆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西盟民族团结盟誓塔。民族团结誓词碑立起后,西盟地区的各民族同胞3000多人,在佛殿山垒石结盟,盟誓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永不变心,当时垒起来的盟誓塔,长5米、宽4米、高3米,见证了西盟县红色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时刻。
作为拉勐的外孙,岩克姆接过了让民族团结之树枝繁叶茂的接力棒。2022年清明节,一场“弘扬拉勐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拉开帷幕,岩克姆在拉勐纪念碑前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递“忠诚、团结、进步、和谐”的拉勐精神。在中课镇班箐村小学的党史学习教育课上,岩克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拉勐的事迹和精神,鼓励他们从小学习先锋人物,长大后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4年9月30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在拉勐纪念园为西盟县干部群众带来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岩克姆参与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系列活动。回到西盟县,他在西盟民族团结盟誓塔、拉勐纪念园等地,向各族各界代表宣讲学习活动。
岩克姆说:“能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一道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普洱山乡巨变,报告各族人民幸福生活,表达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拳拳之心,是我多年的心愿。”收到回信的那一刻,他激动万分,泪流满面。
以协商议政创新民族工作
在新时代的曙光下,西盟县政协主席岩克姆,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创新的精神,为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深知,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政协开展的“协商在基层”和“院坝协商”实践中,岩克姆发现了民族工作的新天地。通过县政协搭建的平台,缩短了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不仅拓宽了政协工作的领域,更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岩克姆感慨地说:“以往,政协委员们鲜有机会参与政协协商,而‘协商在基层’和‘院坝协商’却让委员们与百姓肩并肩,共同探讨他们心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中课镇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里拉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勐梭村里坎组传统村落民族风貌的改造等贴近民生的协商议事活动中,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还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为此,岩克姆特别重视协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表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有机结合,是将基层协商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为此,西盟县政协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协商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岩克姆的这些努力,如同春风化雨,悄然间滋润着西盟县的每一个角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他的工作,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未来的开拓,为西盟县的民族工作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继承遗志创新发展
点击观看视频
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民小组,一座开满鲜花的傣家民宿里。身着美丽傣装的赵珍谈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代,我们渴望向总书记汇报边疆各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表达我们的感激与感恩。未曾想到,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亲笔回信。”赵珍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与敬仰。
赵珍,现任曼贺井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是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第一个签名的盟誓者——召存信的侄孙女。作为写信人之一,她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民族团结园广场,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回信。那一刻,感动与震撼交织,泪水模糊了双眼,却照亮了她的心田。
1951年1月1日,召存信作为傣族代表,第一个在誓词碑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更成为其他代表效仿的榜样。赵珍深受召存信的熏陶,立志将先辈的遗志薪火相传。“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收信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各民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团结一致,为共建美好家园而不断努力奋斗。”
整董镇,一个以傣族为世居民族的边陲小镇,原名“勐桑洛”,属十二版纳之一,是召存信出生和成长的故乡。“爷爷一直教导我们把民族团结做好,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民族,都要团结一致,团结才会发展好事业,过上更好的生活。”赵珍是整董镇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创办民宿和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周边村组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走在整董镇曼贺井村民小组中,傣家竹楼下随处可见鲜花盛开,庭院干净整洁。“良好的环境对乡村发展非常重要。”对此,赵珍用心引导村民们参与庭院卫生整治,创新实施流动红旗评比制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当节日来临,赵珍总会率先敲响象脚鼓,跳起团结舞,那份喜悦与欢乐感染着每一个人。她鼓励村民们重拾传统技艺,无论是织傣锦、练武术,还是编织竹艺,都是对本土文化的复兴,更是对民族自信的呼唤。她亲手种植的茶园、果园,以及那些散落乡间的生态禽畜,无不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赵珍在宣讲
召存信通过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赵珍则带动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赵珍与岩克姆,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是普洱儿女的缩影,是边疆地区的骄傲,在民族团结的时代画卷上,他们用汗水与智慧绘就了最美的色彩。
(作者:张莹莹 董荣蓉 刘玲玲 文/图 编辑:何健美 和士勇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居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