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2024年11月8日通版报道。
晚上一般8点睡觉,凌晨4点起床,5点出门到通海拉货,上午9点以前回到蔬菜批发市场,收购包谷时请30多个工人,市场里常年请四五个零工帮忙。两张车轮流拉,天天都有卖。这是红塔区玉带街道中卫社区三组居民张绍喜的日常。
张绍喜21岁开始做蔬菜生意,至今已38年,从行商变坐商,在老家建盖了两幢住房,还在外面买了四处房产,衣着光鲜,日子富足,生活美满。
中卫社区很多居民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审时度势,把准时代发展脉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通过做生意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
费孝通和张之毅的田野调查显示,84年前的“玉村”,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家家户户种植水稻,但依托邻近城镇的优势,已产生部分菜农,种植蔬菜供应市镇,后来还兴起过一段时间的纺织产业,但发展未能持续。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玉村”,中卫社区部分居民到乡镇企业工作,部分居民则从事工业品流通行业,还有部分居民以另一种方式和“土地”打交道:从事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批发销售。
“以前种多少粮食都吃不饱,现在种一亩蔬菜都吃不完。”在通往菜地的公路边,记者遇到准备下地做活的居民余光喜。余光喜家住徐百户屯,身体硬朗,穿着一身迷彩服,虽已到古稀之年,但还保持着每天下地劳作的习惯,他和老伴今年种着4亩菜。20年前,他把水稻田变成菜地,市场什么菜品好卖就种什么,把蔬菜就近运到彩虹蔬菜批发市场出售,省了长途运输,批发商非常喜欢这种新新鲜鲜的菜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的部分土地被征收,像余光喜一样从事传统农业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居民从事蔬菜和各种生活用品批发,让自己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中卫社区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抓住现代商业大潮,先后建起彩虹蔬菜批发、彩虹小百货、旧货交易、彩虹家私广场、大米市场、水果批发6大专业市场,形成3大核心商圈。2023年有各类市场主体3339家,其中个体户3130家、法人单位209家。
30多年前,居民杨兴就开始在人民路卖菜,后在窑头市场,最后落脚在彩虹蔬菜批发市场。居民杨家兴1988年开始到元江县、西双版纳州等地收购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不断往来批发蔬菜赚取了第一桶金。20多年前开始当起坐商,守着店铺,需要补货时,一个电话,普洱、德宏、元江等地的商贩都会把农产品送上门来。
“做到65岁要‘退休’了,‘退休’后就含饴弄孙,闲着玩玩,哪里好玩就去哪里旅游。”今年60岁的张绍喜告诉记者,现在一年中只有大年三十和初一、初二在家,其他时间都在忙做生意,年销售5000多吨鲜包谷,其中在昆明销售4000吨、玉溪销售1000多吨。
“分红得一点,房租收一点,养老金有一点,七加八加,会有六七千元。”如今,张绍喜的儿子在昆明批发蔬菜,规模比自己还大,事业有了传承,也应该安享晚年了。
夜幕降临,中卫社区淘宝街夜市热闹非凡,人群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市民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品尝美食,选购商品,在红红火火的商业氛围中,已难寻当年“玉村”的模样。如今的中卫社区,已然发生了质的蜕变,融入现代文明的潮流中。(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永红)
华灯初上繁华起,夜幕下的中卫社区越来越美丽。
玉溪水果市场。
2005年的驾驶培训学校。(资料图)
2005年的玉溪市彩虹批发市场。(资料图)
1997年的彩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资料图)
2005年的彩虹路。(资料图)
2005年的中卫蔬菜批发市场。(资料图)
20世纪40年代初中卫村民挖田时的场景。(资料图)
2005年的昆洛公路中卫段。(资料图)
2006年,中卫社区全貌。
彩虹建材市场。
2024年的玉溪彩虹批发市场。
淘宝街。
富然大酒店楼下,淘宝街前车水马龙。
2024年11月7日拍摄的珊瑚路街景(原昆洛公路中卫段)。
彩虹家私广场宽敞明亮。
中卫社区三组居民张绍喜与妻子李翠玲(中)经营菜铺,生活幸福美满。
2024年的玉溪彩虹批发市场。
彩虹蔬菜批发市场里的干货市场。
(图片作者:玉溪市融媒体中心 李江 崔永红 通讯员 蒯学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