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时政
  3. 正文

玉溪:“传承+保护+发展” 让非遗“守得住”“活起来”

原标题:

玉溪多措并举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之路

——让非遗“守得住”“活起来”

核心阅读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玉溪市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引,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时代之响,莫过于人间生活,莫过于岁月长河中恒久闪耀的优秀传统文化。唱腔丰富的地方戏曲,独特精湛的手工技艺,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滇中大地交织,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遗之“花”,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玉溪人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园。

为守护玉溪人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园,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更能“活起来”,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之路,切实增强非遗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3

棕扇舞是元江县哈尼族的代表性传统舞蹈。图为“老熊护禾”舞蹈。 (资料图)

玉溪是个非遗“宝库”

“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玉溪市文化馆馆长、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侯庆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项,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项目56项,代表性传承人73人;市级代表性项目195项,代表性传承人205人;县级代表性项目404项,代表性传承人562人。

目前,玉溪已形成以玉溪花灯戏、滇剧、关索戏等为代表的地方戏剧,以玉溪青花瓷、华宁陶、通海银、江川铜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以通海斯贝佳、大营街烤鸭、江川盐水鱼等为代表的非遗美食;建成了2家省级非遗工坊,53家市级非遗工坊;评选认定了36件省级非遗伴手礼,22件市级非遗伴手礼;打造了4个非遗特色景区,2条非遗旅游线路,5项民俗文化节庆品牌。

“为了把这些资源都保护传承好,我们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按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标准,对玉溪非遗项目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梳理,突出门类特点,找准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契合点,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根基。”侯庆说。

经过梳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个门类7个类别,并选出群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方向。民间文学类有省级项目新平县傣族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等,通过深入挖掘其价值和精神内涵,讲好民间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类有国家级项目通海洞经音乐、峨山彝族花鼓舞、元江棕扇舞、玉溪花灯戏、滇剧等,通过积极面向广大群众和游客开展演出活动,展示其传统艺术魅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有省级项目通海高跷舞狮等,通过纳入旅游体验、比赛等活动,增强群众和游客的体验感与互动性。传统工艺类有省级项目华宁陶、通海银、江川铜、玉溪青花瓷等,通过积极开发传统手工技艺,丰富产品内涵,为消费者和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饮食类有省级项目大营街烤鸭、易门高粱酒等,通过充分挖掘传统饮食的丰厚内涵,让外来游客体验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传统医药类有省级项目红塔区李氏正骨疗法等,依托传统医药项目发展康养旅游。民俗类有国家级项目通海高台、新平花腰傣服饰,省级项目红塔区米线节、易门“二月二”戏会、新平傣族“喊月亮”等,通过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文旅结合,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同时,我市在非遗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成果方面也加大力度,在建设非遗工坊,评选认定非遗伴手礼,打造非遗特色景区,打造非遗旅游线路,打造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打造“玉溪情义”非遗旅游商品品牌体系,探索非遗产业发展品牌化、文化化、标准化、连锁化、平台化、产业化,建设综合性非遗展示馆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非遗传承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2

滇剧《水莽草》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资料图)

保护为先 培育非遗传承“生力军”

非遗是时间的“种子”,需要植根土壤、开枝散叶,秉持“保护为先,传承为本”理念,近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有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主力军,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传承体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我市多措并举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体系的重要场所。元江县编排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课间操,把民族文化引进元江县民族中学、元江第二小学、羊街中学等学校,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寓教于乐中向孩子们传递民族文化与精神,让民族情怀在校园落地开花。并推荐传承人到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等高等院校授课传承文化,支持和鼓励全县各级传承人在本地区域内开展进校园活动。与此同时,聘请非遗传承人为中小学校兼职老师,把非遗纳入教学课程管理,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学段、常态化推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营造各年龄段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玉溪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是云南花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花灯艺术根基雄厚、历史悠久。2006年,玉溪花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玉溪本土高校,玉溪师范学院长期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强化对本土文化资源的采集、归纳,与玉溪市花灯剧院联合开展花灯课程教学,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同时,也为地方戏剧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侯庆说:“非遗走进校园,不仅让学生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更让大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爱祖国、民族、家乡。”

非遗进社区,让非遗与生活挂钩,也是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澄江市积极搭建平台,让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指导群众制作传统手工藕粉,让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深入了解澄江美食文化,身体力行传承非遗。对此,侯庆说:“非遗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在保护好、传承好非遗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让非遗充分融入现代生活,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玉溪市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旅游发展,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今年9月,玉溪技师学院现代服务系的老师走进龙马山景区,向游客介绍中国传统糕点——糖菓子,并指导游客一起制作,在现场实操中深入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喜欢非遗。近年来,红塔区把推进非遗进景区作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除了糖菓子制作,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也走进红塔区各个景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播和传承方式上,不局限于本地展示或身手相传,还通过网络、展演等方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今年6月8日,玉溪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在元江县启幕并顺利进行,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通过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活动,向大家传递了独具特色的玉溪非遗。

0

徐宝安正在制作龙头四弦。

此外,我市高度重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制作龙头四弦最好的底料是红椿树,制作工序分为选料、烘烤、制板、雕刻、绘图、组装等步骤。”日前,在位于嶍峨古镇的峨山县龙头四弦传承基地,省级四弦技艺非遗传承人徐宝安与记者交流四弦制作技艺时如是说道。徐宝安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小爱好弹奏四弦,2000年左右,徐宝安开始摸索制作四弦,经过多年的摸索,从一开始音质、外观都不理想,到音调音质极佳、外表美观、远近闻名,徐宝安的四弦制作技艺一直在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徐宝安考虑到彝族群体活动中四弦的功效,在四弦内部加入扩音设备,在实用性方面实现较大突破。2023年,峨山县文旅部门在嶍峨古镇设立了传承基地,退休后的徐宝安如今便在这里制作四弦、弹奏四弦,与弦乐爱好者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传承彝族文化。

1

省级非遗项目彝族服饰传承人肖会玉向记者展示她的剪纸作品。

同样在峨山,记者来到小街街道棚租村委会大棚租村民小组,省级非遗项目彝族服饰传承人肖会玉正与村里的刺绣爱好者交流刺绣技艺。今年70岁的肖会玉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彝家女,50多年来,她创作出大量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剪纸和刺绣作品,积累了腰带花、围腰花、枕头花等数百种具有极高观赏性的剪纸图案和刺绣作品,并不断探索创新彝族剪纸和刺绣技能技法。为传承非遗技艺,多年来,肖会玉多次到市、县悉心传授刺绣和剪纸技艺,传承推广彝族文化,对此她乐此不疲,她深知非遗传承的不易。她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玉溪市推动非遗“活起来”、产业“火起来”的生动实践,也是让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增强传播能量的缩影。“更丰富的平台载体、更多样的传承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成为玉溪非遗的爱好者、继承者、传播者。”侯庆说,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都推动非遗概念和价值深入人心,让传承实践有活力、氛围浓厚有张力,让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4

玉溪青花瓷、华宁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资料图)

加强阵地建设 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为扩大非遗影响范围,我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加强阵地建设,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侯庆告诉记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我市积极打造非遗工坊,活化利用非遗产品。侯庆说:“非遗工坊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性保护的重要纽带。”2023年,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玉溪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非遗工坊认定和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非遗工坊申报认定工作,促进非遗项目传承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促使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放异彩。

位于华宁县碗窑村景区、占地面积960平方米的慈云寺华宁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是我市两家省级非遗工坊之一。慈云寺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因华宁陶而建,是华宁县唯一记载华宁陶起源、祭窑神的重要场所。慈云寺华宁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分为陶博物馆(展陈馆)、陶艺体验区、陶空间三个区域,陶博物馆(展陈馆)主要用于展出,陶艺体验区及陶空间不定时举办拉坯、陶艺DIY等非遗传承体验活动,以及“云陶+云茶”“云陶+云花”等互动活动,在独特雅致的休闲空间中传承华宁陶文化。

此外,我市于今年建成云南省第一个综合性非遗展示馆——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并于4月29日开放迎客。这个展示玉溪文化旅游重要宣传窗口的建设,对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在该馆看到,全市非遗项目汇聚于此,让人目不暇接,刺绣、酿酒等非遗项目以“再现”的方式呈现,让游客在此领略到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据悉,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总面积1450平方米,按照非遗10个门类布展,采用数字化展陈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玉溪8项国家级、56项省级、195项市级及部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等内容,现有展品和商品1300余件(套)。

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以来,坚持以“假期不打烊,服务不折扣”的管理理念,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与支持。为让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顺利运营,该馆在开馆前开展了讲解员业务培训班,邀请资深老师进行授课,进一步提升玉溪非遗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更好地宣传玉溪丰富的文化资源、讲好玉溪非遗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在生动有趣的讲解、与科技接轨的多媒体互动平台中,品非遗盛宴、游历史星空,深刻感受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我市依托中老铁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峨山县在中老铁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有效利用中老铁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非遗赋能、引进客流、聚集人气、促进消费、繁荣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思路,结合实际,计划在峨山县嶍峨古镇建设玉溪市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嶍峨古镇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非遗赋能嶍峨古镇繁荣发展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不仅要把嶍峨古镇建设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还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繁荣发展。”侯庆告诉记者,建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以文化事业为引领,进一步提升玉溪市非遗展示馆展陈质效,提升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强化运营管理,盘活文旅资源,积极推广非遗,利用中老铁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紧扣“宜展示则展示、宜活化则活化、宜体验则体验、宜产业则产业”的特点,将嶍峨古镇划分为展示传播区、非遗体验区、非遗研学区和非遗工坊区。

“据第三方旅行团队保险平台不完全统计,云南省中老铁路沿线城市2023年度前往玉溪市旅游团队2.48万个、37.27万人,其中,通过旅游大巴出行的团队高达95%以上。”侯庆介绍,玉溪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是讲好“玉溪故事”的生动实践。触摸历史,拥抱未来,玉溪市将聚焦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做更多有效的工作,为建设更好的玉溪作贡献。(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超 文/图)

短  评

扎实开展非遗工作  让非遗焕发新生

□ 又亦

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充分挖掘玉溪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和传承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要保护好。玉溪市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市,具有项目类别多、内涵丰富等鲜明特点。近年来,通过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措施,按照门类,建立和完善了非遗项目名录。目前,玉溪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项,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项目56项,代表性传承人73人;市级代表性项目195项,代表性传承人205人;县级代表性项目404项,代表性传承人562人,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门类,切实提高了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玉溪市创新方式,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推动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活动中来,通过培养兴趣,有效提升了各级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和传承技艺水平,不断扩大玉溪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上种种,是玉溪市非遗传承的亮点,更是有力的举措,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界限,让非遗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而是让非遗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促进了非遗传播和普及。

此外,玉溪市加强阵地建设,打造非遗展示馆,用好非遗工坊,为非遗传承搭建了新颖而有效的平台,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非遗融入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激活了地方文化旅游市场,还创新性地探索了非遗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

如今,在非遗展示馆里,观众身临其境了解非遗;在非遗工坊里,人们连连赞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在学校课堂上,非遗传承人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眼界,提升了他们的素养;在景区内,非遗项目让游客连连赞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的活水,不仅要呵护好、弘扬好,还要发展好、利用好,玉溪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就是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图景。


编辑:王雪峰   审核:刘燕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