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忠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应加强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各方面工作,激活人才资源,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精准引才
选优产业发展“领头雁”
人才资源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唯有广泛引才聚才,发挥人才聚合效应,才能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底气。首先,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加大对专业化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向乡村倾斜。引导各地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批“乡村 CEO”、职业经理人、专家学者等人才返乡创业,通过技术、资金、产权入股等方式,以“合伙人”的身份与村集体共同开发乡村产业项目。其次,持续优化农村创业兴业环境,组建农村创业导师队伍,打造一批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孵化实训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统筹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农业补贴等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创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农村创业带头人提供支持。最后,培养乡村文旅康养人才,依托乡村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加快发展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精心育才
壮大乡村建设“主力军”
农民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响应者、参与者、实践者,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除了积极引进外来人才,乡村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一是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以涉农职业院校为基础、农业企业为主体、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补充,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复员军人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或担任村干部,通过“乡村CEO”计划等培养提升本地青年专业能力,着力培养一批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充实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二是突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等,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业实用技术,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看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新型农民对农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吸纳和掌握能力,大力培养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
精细用才
留住科技创新“特派员”
乡村人才振兴除了实现“引得进”“育得出”,还要“留得住”“用得好”。只有坚持以用为本,用平台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才能让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有所为。一方面,要健全农业农村人才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针对乡村人才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对引进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增强乡村人才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下沉。加强乡村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抓好村级党员干部“选育管用”,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或集体经济强村挂职锻炼、跟班历练,不断提升乡镇干部抓经济促发展能力。同时,推动优秀人才深入基层锻炼,吸纳一批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服务乡村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人才培养淬炼和助推乡村发展双赢。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