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图片
  3. 正文

四腔是彝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滇南彝族四大腔传承现状调查 (峨山篇)

四腔是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是彝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唱词既保持着彝族民歌五言句式的特质,又吸收了汉语的七言格律,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音乐构架,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声腔模式,是民族音乐发展的较高层次,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四腔是如何起源的,有哪些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传承现状如何?近日,为了探寻四腔在曲江流域彝族聚居区的传承情况,记者采访了四腔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刚。

收集整理滇南彝族四大腔的李成刚。

收集整理滇南彝族四大腔的李成刚。

走上四腔传承之路

李成刚,峨山县小街街道水车田村委会谭昌勒村人。2006年,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擅长演唱滇南彝族四大腔(包括山药腔、海菜腔、四腔和五山腔,以下简称“四大腔”),是峨山县优秀的彝族歌手,也是四腔省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金奖、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金奖、云南文学艺术奖民间文艺类特别荣誉奖等奖项。

小时候,李成刚常听外婆禹秀英唱四腔。禹秀英是峨山七寨河边的“曲子老板”(即优秀民间歌手),不但村里村外的人都喜欢听她唱,而且经常被人们请去录音。可惜外婆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走了,然而,外婆的言行举止及动人的歌声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让他终生难忘。

十七八岁的时候,李成刚跟着他的三公施文章学唱四腔。施文章不但四腔唱得好,四弦也弹得很好。在跟施文章学习的过程中,他渐渐喜欢上了四腔,有了全面掌握其唱法技巧的想法。2006年,他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遍访峨山县、石屏县、通海县、华宁县、曲江坝等流传四大腔的地方,完整收集了四腔的曲子、白话、套路及歌词、唱法,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提炼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唱法。

由此,李成刚勤学苦练,走上四腔传承之路。传承的方式有参加“非遗进校园”授课活动,接受他人拜师学艺和家庭式传承三种。在“非遗进校园”授课活动中,他曾到玉溪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授课,培养了很多学生;向峨山县、通海县等地的丁志明、郑成、许力娟等数十人传授四腔技艺,并带着他们到全国各地表演,其中郑成已成为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目前,李成刚已经向2000多人传授过四腔技艺。他不仅教徒弟们唱四腔,而且带领他们参加表演和比赛。他曾经到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演唱过四腔,还到过匈牙利。他的徒弟也到过很多省份去表演,最多的去过八九个省,其中不少人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四腔起源于明代中晚期

采访中,李成刚为记者一展歌喉。他唱起自己收集整理的四腔《欢欢乐乐唱起来》:“他们今天欢聚在一起,讲来来呢了,说来来呢了,讲完莫拘了……不会咋讲个,时候有个了,好个时候了,他们唱起来吧,唱唱跳跳散散心。”

他的歌声时而高亢、时而柔和。这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正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腔。四腔历史悠久,演唱风格高亢悠扬、音域宽广,真假声交替、巧妙圆润。他说:“四腔融合了彝族的文化积淀、传统习俗、心理意识和道德准则等,具有显著的教化功能。其特点是无论说或唱,都以歌代言,合辙押韵,以对唱套曲,一唱一和,一人主唱,多人帮腔为主要形式,它作为彝汉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晶。有着固定的程式与鲜明的特征,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民间音乐艺术。”

李成刚传承的四腔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他介绍,四腔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和彝族“吃火草烟”的习俗密切相关,是彝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四腔主要流传于玉溪市的红塔区、峨山县、通海县和华宁县,以及红河州的建水县、石屏县一带彝族聚居的地方。峨山县小街街道七寨河一带是四腔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四腔唱法、内容、套路丰富多彩。

近年来,彝族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不多见了,四腔却从彝乡走向全省、全国更大的舞台。作为四腔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刚说,自己会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尽自己最大能力把四腔演唱好、传承好,努力让四腔在未来继续展现其艺术魅力。

汉语演唱,彝族风格

以前到峨山采访,经常会听到赞美四腔的话:比山风更好听的声音是溪流,比溪流更好听的声音是虫鸣,比虫鸣更好听的声音是鸟啼。当彝家人唱起四腔,风不再吹,水不再流,虫不再鸣,鸟不再啼,一切都静静地聆听着悠扬动听的彝族山歌……

据李成刚介绍,四腔有四个唱腔。四个唱腔轮流反复吟唱,唱词内容则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对。一般来讲,众人先抽腔向对方表明“他们来到了”,然后,众人随主唱伴腔回应对方。

据介绍,悠扬动听的四腔,声调低沉时像小街街道的七寨河潮落,声调高亢时又像七寨河水涨。由于四腔具有篇幅较长、结构严谨、曲调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唱。过去,小街街道乐德旧、水车田一带的农村,如果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又不便直言,就对姑娘唱调子:“鲜花山,鲜花山,鲜花山上栽牡丹。心想牡丹讨一朵,花高他矮够不着。”姑娘听后心知肚明,便回唱:“漂亮的哥哥妹瞧着,心中不敢说,怕哥瞧不着。既然亲哥瞧得着,派个媒人快来说。”

四腔主要用汉语演唱,音乐则保留了彝族风格。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话等部分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头腔、二腔、三腔、四腔。这四个腔每唱一遍,只唱两句词,即头腔唱四个字,二腔三个字,三腔唱四个字,四腔唱三个字,唱完一遍为一个转板,四腔由此得名。

彝族音乐文化的结晶

四腔有齐唱、领唱、对唱、说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调时而高亢、时而柔和,节奏舒缓,交替运用真假声,演唱难度较大。四腔除了有宏大的唱词体系,多彩的音乐架构,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演唱方式外,还在各个腔调的细微部分显示出自己明晰的地域特征。

四腔唱词内容丰富、曲调结构严谨、演唱方式独特,真假嗓的结合,领唱与帮腔的交替,是四腔演唱最显著的特点。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音乐构架,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彝族五言与汉族七言结合的唱词内容,是四腔独有的文学价值。四腔融入彝族的文化积累,具有显著的传承价值;李成刚说:“四腔演唱,有愉悦身心、抒发情感、交友择偶等作用,同时它还有着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传播生产生活知识、教化民众、增进民族认同感等社会功能。四腔代表了彝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彝族音乐文化的结晶。”

过去在峨山等地流传着一句民谣:“山药拌海菜,四腔摆着卖。”现在,在峨山小街街道的彝族村寨,无论是村里的休闲娱乐场所、举办婚礼的彝家,都能听到悦耳动听的四腔。可见,四腔在彝乡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仍然是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