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平县建兴乡马鹿社区天门冬种植示范基地人头攒动,各级领导和专家以及参加技术培训会的百余名药农共同见证天门冬开挖测产,携手收获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喜悦。
在首届建兴乡2024天门冬开挖仪式上,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为获得亩产冠军和单株冠军的药农颁奖。
伴随着阵阵鞭炮声,挖掘机的铁臂伸进田地,挖斗从泥土中挖出硕大的天门冬块根。经过测产,最小单株重5.5公斤,最大单株重13.5公斤。经过评选,来自建兴乡帽盒村委会的药农丁思祥斩获亩产冠军。
手捧获奖证书的丁思祥感谢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和企业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带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让自己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构建创新体系
“我是建兴乡第一批种植天门冬的农户,从2021年底到现在一共种植了6000株。”丁思祥说,“三年来,不仅得到种苗、化肥、农资扶持,还得到县、乡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我种的天门冬长势不错。”
透过丁思祥的介绍,看到的是各级携手推进马鹿社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建设,构建科技赋能振兴乡村创新体系,联农带农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取得的初步成果。
玉溪市科学技术局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科科长罗以正介绍,我省于2022年开始启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申报立项华宁县华溪镇华溪社区、元江县甘庄街道甘庄社区、新平县建兴乡马鹿社区、江川区安化乡光山村和峨山县大龙潭乡司城村5个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
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是聚焦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依托高校和科技机构优势,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实施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在首届建兴乡2024天门冬开挖仪式上,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授牌,共建乡村振兴综合人才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
马鹿社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建设,是由市、县科技主管部门申报,县、乡政府聚力推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县、乡农业科技部门参与,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多方协同发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
紧扣突出产业引导示范、加强绿色技术应用示范、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宣传培训和创新农村发展模式五大科技创新村建设重点任务,各级在推进新平县马鹿社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建设中,构建起科技部门汇聚创新要素组织项目申报,积极争取政策支撑,统筹协调和跟踪服务项目实施;县、乡政府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管理、信息等创新资源聚集;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支撑;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
在此支撑下,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政府聚集创新资源,科技机构和龙头企业参与,让4000多户建兴乡药农走上了兴旺产业、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锁定创新目标
聊起今年天门冬的收成,丁思祥说:“今年可以开挖的天门冬约3000株,产量不低于3万公斤,按每公斤5元收购价算,毛收入15万元,扣除企业分成,纯收入10万元。”这是丁思祥希望淘到的中药材种植第一桶金。
以实施科技创新为主线,推动建兴乡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种良法高效种植技术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地粗加工集中化,构建区域中药材产业、企业、科技、乡村的良性发展生态,打造绿色道地药材科技创新村,支撑建兴乡万亩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这是新平县马鹿社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建设锁定的目标。
扛着药农的增收小目标和推动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政府通过确立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撑政策,聚集创新资源;科技机构通过强化资源调查,推进良种选育,加快建立种植标准体系,实施科技培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企业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示范样板,提供惠农支持,联农带农加油干。建兴乡副乡长张丽莎介绍,建兴乡锁定了构建“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力发展万亩药材、万亩果蔬、万亩核桃和万群蜂的“四个一万”山区特色农业产业。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新焰介绍,为更好地进行项目研发和服务乡村振兴,科研部门专门组建了一个专项研究团队,开展天门冬、滇黄精、露水草等资源评价、优势种源筛选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并实施技术培训推广,为科技创新村建设和建兴乡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尹丽娜介绍,企业发挥科技创新村项目基地建设和示范引领等实施主体作用,不断加强与县、乡党委、政府和村集体的沟通协调,强化“企业+集体+农户”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不断强化与科研部门协同创新,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惠农方式,实现企业与药农共同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
丁思祥认为,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符合建兴乡的实际。实施企业带动发展,实现统一的种苗供应、产品收购和技术服务,符合群众利益。下一步,只要确保收购款及时兑现,大家的积极性还会进一步提高。
这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带给建兴乡药农的获得感,也是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辐射带动建兴乡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张丽莎介绍,通过推进“四个一万”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8万亩,涉及农户近4000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近八成。自实施马鹿社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以来,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和育苗基地150亩,为品种选育和标准化种植示范提供了支撑。建成30座中药材烤房,初步具备了产地粗加工能力。组建了由省、市、县、乡四级科技人员组成的中药材科技特派团,开展技术培训2期,培训药农200余人次,初步构建起覆盖全乡药农的科技培训和服务体系。
下一步,乡政府将立足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种植品种结构调整,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的协调工作,平衡企业和农户利益;进一步聚集创新发展资源,加强技术服务,强化人员培训,壮大中药材种植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联合产业龙头企业,依托村集体企业,加快推进产地精加工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稳定的市场供需体系。
尹丽娜介绍,企业将进一步加大联农带农力度,将天门冬种植面积增至2200亩以上;通过联合科研和农技推广部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将培训药农3000余人次以上;通过强化乡土中药材种植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科技网络化服务,带动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户不少于75户;通过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开展企院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良种良法发展产业;通过加强与村办企业合作,推进产地粗加工项目建设,实现产品分级,提升附加值。
朱新焰表示,科研部门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资源深度评价和利用工作,逐步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并加以运用。进一步加大产业各环节技术培训,持续开展示范及推广工作,与市、县、乡、村携手探索建立联农带农科技支撑体系。
罗以正表示,科技部门将围绕新平县马鹿社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确立的目标任务,以助推建兴乡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线,强化统筹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建兴乡中药材种植产业技术集成应用,搭建乡村特色产业农业技术平台,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要素,提升中药材种植产业创新示范引领乡村振兴能力。(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雯霖 文/图)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