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非遗传承
  3. 正文

大黑冲五山腔传承小记

在通海县里山乡彝族聚居地,五山腔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着岁月的故事。12月初,记者采访了三位五山腔非遗传承人李翠萍、李忠义、李学义了解到:五山腔是彝族人民在劳作、祭祀、庆典等活动中抒发情感、传承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其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歌词质朴而充满生活智慧,生动描绘了彝族的风土人情、爱情传说及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与感恩,成为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传承人的坚守之路

李翠萍头戴金丝绒绣花的瓦盖帽,身着白衣,外套红色大襟坎肩,围腰上绣着福禄满堂的图案,下身穿黑色宽腿长裤,脚上穿敞口黑鞋。今年50岁的李翠萍是通海五山腔县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里山乡大黑冲村6位非遗传承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记者见到她时,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因为父亲会唱五山腔,我很喜欢,但年轻时不太敢唱。真正学习五山腔是2013年参加大黑冲村举办的五山腔培训班,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经常走很远的路去请教五山腔的高手。”多年的积累使她掌握了大量精彩唱腔,即兴编唱生动有趣,演唱技巧娴熟。2013年培训班结业后,每逢重大节庆,她都积极参与五山腔对唱表演。

每年的春节、“三八”节,她都前往华宁、建水与当地彝族同胞表演对歌。“和其他地方的彝族同胞一起唱歌能学到不少东西,也能把我们这儿的五山腔传唱出去。去年在大理表演,当地的白族同胞对我们的五山腔赞不绝口,还邀请我们以后常去交流,那一刻我觉得特别自豪。”李翠萍开心地说。

李忠义,这位出生于1966年的彝族文化守护者,是里山乡大黑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了学好五山腔,李忠义可没少下功夫,农闲的时候,整天都在练唱。他积极搜集民间经典唱词,经过多年磨炼,熟练掌握多种演唱技巧,能即兴编唱出丰富生动的唱词。2013年参加里山乡举办的五山腔培训班并获得结业证后,他经常组织爱好者到周边地区表演。“看到台下观众被五山腔吸引,我就觉得这门技艺不能丢,得让更多人听到。有一次在建水表演,我们租了现场的全部凳子,只要愿意唱都可以来对歌,结束后好多人围过来和我交流,还有人说想跟我学,当时我特别高兴,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李忠义目光坚定地说。

1967年出生的李学义,对彝族五山腔同样满怀深情。“初中毕业后,我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从烟盒舞到四弦弹奏,一步步摸索,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刚开始学的时候,四弦的指法特别难,手指都被磨破了皮,但我还是咬牙坚持,就想着要把彝族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承下去。”李学义感慨地说。他积累了丰富的唱词,在五山腔的演唱和四弦弹奏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从2013年至今,李学义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举办了多期五山腔培训,培养了众多学员,同时也不断参与表演活动,推动彝族文化传播。

把节庆活动变成传承平台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欢乐时刻,但大黑冲村五山腔艺人却一心扑在了非遗传承事业上。他们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各个村落,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与五山腔活动。为了吸引更多人,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五山腔演出活动。

2020年的大年初二,大黑冲村被装点得格外喜庆,五彩的旗帜随风飘扬,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男女老少身着鲜艳的彝族传统服饰齐聚一堂。李学义率先登场,他怀抱四弦琴,指尖轻抚琴弦,弹奏出悠扬的旋律,开口便是经典的五山腔唱段。那醇厚的嗓音、娴熟的技巧,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让大家沉浸在五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中。

随后,不少节目加入表演行列,让里山乡的春节更有味道。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观看着,眼中闪烁着新奇与向往的光芒。“2020年的春节活动,不仅让五山腔在节日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对这一古老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李翠萍说。

今年火把节,李忠义带领大家组织了第四届五山腔山歌大赛,经过前期线上初赛及复赛,最终12人进入决赛,登台为大家展示技艺。

比赛现场,选手们身着绚丽多彩的彝族盛装,个个精神抖擞。他们用嘹亮的嗓音,将高亢激昂的五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选手歌声婉转悠扬,如泣如诉地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有的选手则以雄浑有力的嗓音,唱出了彝族人民的豪迈与热情。观众围坐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今年火把节的五山腔比赛,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发掘和培养新人的平台,也让更多的人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了五山腔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大家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情。”李忠义说。

对未来的担忧与期望

除了举办表演活动,他们还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成功举办了多期五山腔培训班,为五山腔传承输送新鲜血液。他们带领学员前往华宁、建水等地交流,拓宽视野,提升技艺。为了更好地聚集五山腔爱好者,他们创建了以歌会友的微信群,如今群里已有414人,其中既有朴实的农民,也有专业的音乐老师,还有在外打工的彝族群众。记者在群里看到,大家分享五山腔的演唱心得,交流各地的文化动态,让这门艺术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在虚拟世界中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文艺社区。

面对当前的传承现状,三位传承人都表达了忧虑:年轻人不喜欢五山腔,这门非遗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但他们依然满怀期望。李忠义说:“我们也在想办法,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五山腔,把我们彝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五山腔非遗传承人,坚守着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传承路上不断前行,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让五山腔这一珍贵的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力量。(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云华 顾世丹 )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