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图片
  3. 正文

开出富民花 结出增收果

——解码元江土地整治成功的奥秘

挂在墙上的“元江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暨土地整治项目一张图”,红红绿绿的色块,曲曲折折的线条,让人感到炫目。这幅以脚步为尺精心绘就的地图,述说着元江土地整治的故事,也隐藏着当地如何破解土地整治工作难题的答案。

五年来,元江县每年完成土地整治项目四至五个,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项目落地,搭建现代农业基地平台,助力项目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元江县土地整治工作形成了“勇于尝试—获得回报—寻求新项目”的良性循环机制,成为全市标杆。

1

土地整治书写美好的田园诗篇。

高位推动 全县项目一张图 齐心铺就“富农路”

从2019年起,元江县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通过精准规划与高效实施,对辖区内的荒地、低产地和未利用地等进行改造提升,既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又提升耕地质量;既为重点项目的土地需求提供保障,又守住了耕地红线,为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五年来,元江县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与增减挂钩项目如双翼齐飞,不仅还清了近2000亩的用地指标历史欠账,更实现了耕地占补指标的自给自足。五年累计入库新增耕地面积3865亩,水田指标2406亩,粮食产能370多万公斤,实现增减挂项目结余指标673亩,累计入库的指标价值13亿元。

在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元江县做出了亮眼的成绩。“土地整治项目利国利民,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推进却不会一帆风顺。”元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拾祥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地难找、群众工作不好做、工程技术难度大等众多难题元江县都曾面临过,土地整治能够做到现在这种程度,首先得力于上下一盘棋,通过高层强力驱动,土地整治工作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引领乡镇经济工作的新“方向标”。

元江县上下形成党委政府齐推动、四套班子一起上、部门领导亲自抓的强劲工作格局。元江县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相继成立,并从农业、林草、水利等部门抽调骨干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集中起从县到村的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们不再是纸上谈兵、隔空指挥,各种通报会、专题会、现场观摩会成了工作常态。大家直接到田间地头,现场勘查、实地倾听百姓声音,一线解决问题效率高多了。”元江县自然资源局一位参与土地整治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规范管理 指导监管全程化 筑牢工程“质量关”

规范管理是土地整治的“压舱石”,元江县自然资源局挑起指导“大梁”,成立元江县沃元土地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起建设管理重任,六大制度——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公告制、合同制、监理制、审计制并行,贯穿项目全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承担单位严格遵守土地整治项目建筑工程施工的规则,把握农田建设的周期和节令规律,强化土地整治项目农田建设的属性管理,确保田间道路、灌排设施和土地平整工程的管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满足群众春耕秋收的农业生产需求。

“从材料进场到工程施工再到工程验收,层层把关,一处不合格,就必须返工,否则项目就不可能通过验收。”甘庄街道干坝社区土地整治项目现场监理杨德有告诉记者。

凭借过硬的工程质量,元江县的众多土地整治项目均成功跨越验收门槛。在已实施的28个项目中,实现了100%的入库率,入库面积更是超出了实际整治面积的98%,指标流转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高达5.8亿元。

奖惩并重 收入责任两清算 激发乡村“内生力”

土地整治项目在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的态度和积极性对项目实施的成效至关重要。在元江的土地整治策略里,奖惩分明是关键一招,直击乡镇(街道)参与积极性的“命门”。

奖励层面诚意满满。恰逢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关键期,元江县拿出来的土地整治收益分配规则极具吸引力,各乡镇(街道)土地整治项目收益会实打实成为比拼“硬实力”的加分项。元江县依据耕地指标入库数量对各乡镇(街道)给予补助,从土地整治业务经费到后期管护补助,标准细致,年限不少,真金白银每年兑现。今年前三季度,元江县各乡镇(街道)都有进账。最高的澧江街道达4242万元,最少的那诺乡也增加了34万元。

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肩头”,一旦出现耕地“非粮化”“非农化”,乡镇(街道)要担起整改消除违法占用耕地的责任,若致占补指标退库,责任与损失自行“买单”,相关情况还要上报组织部门,时刻警醒乡镇(街道)守住耕地。

抓好土地整治工作,各乡镇(街道)更有实力和底气扛实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的重任。

融合联动 撬动资金促发展 打造多元化“增收链”

资金是项目“血脉”,元江县巧借“土地整治+N”模式,与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深度对接,开辟出了融资的新渠道。元江县土地整治项目在助推乡镇(街道)经济发展方面开始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洼垤乡实施的尼白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入库425亩,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价款实现了大幅增收,该乡上半年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11.95倍。

2020年以来,随着3个融资项目的成功落地,元江县融入6.15亿元资金。

“土地整治+农村公路”项目,让村里道路焕然一新;“土地整治+乡村振兴”项目助力村庄颜值、产业“双提升”。

羊街乡曾经因交通闭塞、资金短缺发展受限,获融资后修了路,为当地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项目落地之处,富民乐章随即奏响。

在甘庄街道撮科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让680余亩河滩荒地迎来新生。“小田并大田”的改造,配套相应的灌溉、排水设施,让耕作条件获得质的飞跃。今年播下的制种玉米,亩产超300公斤,产出了抗病性强、出籽率高、基因纯度优的良种,每亩收益4000元至5000元,往昔不受重视的滩涂地,今朝摇身一变,成为承载农家人希望、助力增收的丰饶田园。

“过去一到雨季,这儿就是一片汪洋,石头滩上要么杂草丛生,要么泥沙淤积,荒着浪费,种起来又费工费力。政府实施土地整治,可帮了我们大忙。”撮科村党总支书记白绍康介绍,整治后的滩涂地以每年每亩2000多元的价格集中流转给云南勇良种业有限公司,地租收入远超以往辛苦劳作的收成。而从土地束缚中解脱的村民纷纷另谋出路,开启了多元的增收之路。

在元江,土地整治项目成功构建起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体系。每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后,都会催生出一个现代农业基地。而借助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整治后的土地与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牵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事实上,省内外多家农业种植企业纷至沓来,洽谈在土地整治项目上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整治后的耕地产出效益倍增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在还清欠账和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今年,元江县首次在省耕地占补平衡结余指标交易平台挂牌交易当地结余指标。目前,全省有7个州(市)的18个县(区)到元江购买土地整治结余指标,目前已签订指标流转协议2.77亿元。这笔收入,几乎撑起了当地年度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2019年至今,元江县已上缴县财政土地整治结余指标交易资金59783万元。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显著改善了当地财政状况,有效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局面。(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邢定生 通讯员 陈卓 文/图)

短  评

干在实处方能收获实效

□ 汪启

土地整治是乡村振兴的一步关键棋,其“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项目选址难、做通群众工作难、资金筹措与技术保障难等一系列难关,常让人望而却步。经过多年探索,元江县的成功经验显得弥足珍贵。 

首先,干在实处,用“脚步丈量”的工作方法,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当面对重重困难时,元江县选择看似笨拙的“脚步丈量”,走在脚下,绘在图上,才能心中有数,从而实现对耕地后备资源全面摸排、精细规划,为后续推进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算得清大账”,获得驱动力。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抓经济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耕地增量提质、改善耕作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土地整治账其实就是个明白账,元江县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干成想办法,真干了,干成了,也收获了。

再次,民心所向,方能事成。元江县各级干部频繁踏入田间地头,各类会议直面百姓诉求,现场解决问题,让群众切实感知土地整治带来的便捷与增收的希望。群众工作绝非纸上谈兵,要深入基层,以真心换信任,将整治方案从“政府独奏”变为“干群共鸣”,群众自会成为土地整治的坚定拥护者。

另外,突破资金与技术屏障,需要“内外兼修”。元江县以六大制度贯穿项目全程,从法人负责到审计监督,环环相扣,修炼内功,保障技术落地、工程优质。同时,通过“土地整治+N”模式对接金融机构融来资金,从而获得外援。

当前,土地整治项目显然已是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民生福祉等于一体的民生工程,各县(市、区)应当借鉴元江县经验,压实责任,强化保障,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的制度根基,以土地整治为撬动点,联动多方资本助力,开创土地整治工作的新局面,提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