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科是红塔区非遗(传统音乐:四弦)传承人,1936年出生于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密罗社区。他从小喜欢弹奏四弦,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为当地有名的琴师,弹唱技艺更加娴熟,深受群众欢迎。
1947年至1950年,施科分别在大密罗小学、大营街小学读书。之后,他做过会计,教过书。记者十多年前有幸结识了施科。他从小非常喜欢弹四弦,15岁起就和同村的伙伴一起学习弹四弦,做梦都想拥有一把四弦,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达到同伴的弹奏水平。平日里,他经常向民间老艺人请教,有空就把别人的四弦拿来弹奏。此后,他攒了一些钱,才买了一把平生最爱的四弦。
自从有了自己的四弦后,他白天劳动,晚上弹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对四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勤奋好学,转益多师,向多位民间老艺人请教学习,掌握了四弦的弹奏技巧。之后,施科的四弦弹奏技巧更加娴熟,让听者无不啧啧称奇。无论是大型的《拢总调》,还是短小的《杂调》,他都能边弹、边唱、边跳,并且指法灵活、音色细腻、节奏鲜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节假日里,施科经常受邀到红塔区大密罗、龙潭、黄草坝及峨山、通海等地参加彝族青年男女跳乐活动。
前些年,年近八十的施科依然活跃在表演舞台上,多次参加本村祭龙节、社区和街道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两次参加玉溪米线文化节的文艺巡演。每次看到他飒爽豪迈的身影,记者都会沉醉在他的琴韵歌声里。
施科生前留影。
记者曾经多次想专访施科,但都没有成行。前不久,正是山花绚烂的时节,记者来到大密罗,遇到他的大儿子施明亮,问起施科的情况,才知施科已于2023年去世。记者向会弹四弦的施明亮询问他父亲的生平事迹,他却一无所知。记者纳闷,问他的四弦是跟谁学的?他说:“是向小伙伴们学的。”
此时,同行的大营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李晓芬对记者说:“施明亮的兄弟施明洪是一位教师,知道他父亲的事迹。”李晓芬带着记者找到了施明洪。他说:“父亲的四弦主要靠自学,他年轻时做过村民小组的会计,后来在小密罗等地教过书。在彝族艺人中,会弹四弦的不会唱山歌,而会唱山歌的不会弹四弦。父亲最有名的‘绝技’是一边弹四弦,一边跳乐、唱山歌,并且还能弹很多调子,如《大娱乐》《拢总调》《正弦调》等。他弹唱的曲子在我们当地也叫‘白话’。他还擅长书法,过去村里遇到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写对联。他用笔记本记录过几本《山歌集》,其中有一首他自己写的《十唱密罗》。”
施明洪从包里掏出父亲的三本笔记本,分别是《敬酒歌》《山歌集》《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在《山歌集》里,记者读到这么一首山歌——
有钱难买开口笑,
胜过灵丹和妙药。
要吃要穿要干活,
要欢要乐要唱歌。
好吃懒做人人笑,
不唱不跳心不乐。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