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葫芦笙的旋律已在红河谷回荡。清晨,哀牢山脚下,藏蓝与霞光同辉,照耀着新平大地。在这片栖息着汉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17个民族的土地上,警察的身影既是平安的底色,也是民族团结画卷中最生动的笔触。
守护节日平安。
花街节的“枫”景
每年大年初三,戛洒江两岸的凤凰花尚未苏醒,花腰傣姑娘的银饰已在花街节上叮当作响。花街节又称“赶花街”,是戛洒花腰傣群众最隆重、最盛大且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
戛洒派出所民警杨晓东背着单警装备穿行在游街队伍里,闪耀的警徽与花腰傣小卜少的银腰带相映成趣。这个傣家汉子能准确分辨芦笙调里的情绪变化,当欢快的旋律转为悠悠绵长时,他便知道该在人流交会处亮起肩灯,守护参加活动的各族群众。
“每年的花街节,游街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站满戛洒大道两旁,做好活动安保工作,不仅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更是我们守护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我们派出所配备了10余名傣族民辅警,更好地守护了傣乡民族文化。”戛洒派出所所长冯立孝说。
为了守护好民族文化,做好傣乡群众工作,派出所还在戛洒镇各个村(社区)配备了熟知傣乡民俗的民辅警,而警民携手、守望相助、多民族融合发展,正是戛洒派出所共建共治共享的亮点工作,戛洒派出所也因此被命名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
拉祜节里的蓝光
哀牢山半山腰、三江并流河畔,水塘镇的拉祜族正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嬗变。
和群众交心谈心。
3月18日是水塘镇第二十届文化艺术节,当地也称拉祜节,穿靛蓝对襟衫的老人遵循古礼,将新谷撒向四方感恩天神厄莎;人群外围,执勤民警胸前的执法记录仪亮着幽蓝的光。民警在游街队伍里与拉祜族群众共舞,两种秩序在人群中达成微妙的平衡,现代文明与古老信仰在此刻相融。
“水塘镇的拉祜族主要集中在哀牢山半山腰上,以种植养殖为主。近年来,随着柑橘产业和生猪产业不断发展,拉祜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护航乡村振兴、守护民族文化是派出所头等大事。”水塘派出所所长李强说。
为将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水塘派出所将法律法规带到拉祜族群众居住的村村寨寨,进一步增强拉祜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起齐心协力建设家乡的强大力量,推动拉祜族群众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不断迈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烟盒舞里的平安节奏
扬武镇的月光总带着烟火气,当暮色漫过鲁奎山,街巷深处就响起细碎的咔嗒声,像是珍珠散落在石板路上,这是彝家儿女指尖的烟盒在说话。
暮色降临时,一支巡逻队伍从烟盒舞广场经过时停住了脚步,原来是扬武派出所所长李国院正用彝语跟赶早场的阿波唠家常。看见磨得发亮的烟盒,李国院说话时不自觉地打着节拍。四年前他初来乍到,为调解寨子间的邻里纠纷,硬是跟着学会了烟盒调,如今他弹跳烟盒舞时,山雀都会落在檐角应和。
“扬武镇是滇中驿站,中老铁路、昆磨高速横穿集镇,加之仙福钢铁集团落户辖区,外来务工人员为烟盒舞宣传起到了巨大作用。作为基层派出所,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引导彝族群众到企业工作,增加群众收入,创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国院说。
如今,扬武镇的烟盒舞已名扬海内外,每年的烟盒舞节吸引了五湖四海游客,扬武派出所也在服务游客、调解矛盾纠纷中,如同烟盒舞里发出悦耳的声调,在岁月里达成默契的和弦。
当哀牢山、鲁奎山的云海再次漫过警营的台阶,警徽依然在民族文化的星河中闪耀。新平警方用脚步丈量着古老村寨的经纬,用真心守护着文化传承的温度,让平安二字化作跳菜宴上的佳肴、纺车旁的絮语、古歌里的颤音。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民警守护的不只是当下的安宁,更是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的薪火。( 通讯员 苏献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