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美食
  3. 正文

寻味玉溪|外曾祖与永茂祥藕粉精(下)

□ 郭云春

每年农历十月后,一担一担的鲜藕摆满了旧澄江府门前的一整条街,除了跨马村送来的,赵家每天还要到市场上买回几十担。生产藕粉的场地就在现今澄江市公安局所在地,以前共有五大间青砖房,专门摆放生产藕粉的工具,人住在耳楼上。

一进大门,院子里有一个装满自流水的大池子,池子是用石块砌成的,四周有上下的阶梯,并设有出水口,水是从土主庙里引过来的,专门用来洗藕,随时都有水进进出出。制作藕粉需要很多的人力,赵家请了四五个长工,在鲜藕上市的季节忙不过来,还要请一些短工。制作藕粉共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帮工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因此,他家的藕粉产量都很低,年产两万多公斤。

听外婆讲,赵家的藕粉生产,每一道工序都严把质量关,外曾祖更是事必躬亲。由于品质上乘,“永茂祥藕粉精”在当时的澄江可谓一枝独秀。

四道工序都有条不紊

第一道工序是洗藕和擦藕浆。这是藕粉制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道工序,需要大量人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外曾祖决定,欢迎邻近的村民到他家帮忙,谁把鲜藕反复清洗干净,用擦子擦细后,所有藕渣就归谁家喂猪。当时也没什么好的饲料,而藕渣却是喂猪的好东西,这对小镇上的人们有很大的诱惑。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小镇上那些空闲的村民便争先恐后地到院子里来等着,当鲜藕送来的时候,每人都争着认上两担,卷起袖子便忙开了。每个人的藕清洗后,都要经外曾祖亲自过目,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紧张而忙碌的气氛中,整个院子里仍回荡着欢声笑语,东家长西家短都说开了,许多奇闻轶事都能听到。当鲜藕去掉藕藤、藕芽、藕节后,将擦子抵在一个盆上,把藕用手按在擦子上使劲擦细,渣和浆就流进了盆里。擦满一盆就把它倒进箩筛过滤,把浆挤干,人们用木桶拎着藕渣便回家了。剩下的加工环节,就在外曾祖指挥监督下由他的儿子和请来的长工共同完成。

第二道工序是滤粉。这是藕粉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把双层大纱布的四角绑在一个十字形的木架上,把木架悬挂在房梁上,使纱布成漏斗状,下面放一个大瓦缸,然后把藕浆倒在纱布里,两人扶着木架轻轻地摇晃,不时向纱布上加水,干净的藕浆就顺着纱布滤进瓦缸里。过滤之后,藕浆在大瓦缸里慢慢沉淀,再用水不断地漂白。之后,用几层白纱布铺在大瓦缸上面,把稻草灰放在白纱布上,不一会儿,稻草灰便把大瓦缸里少许的水分吸干了,仍有点潮湿的藕粉就板结在大瓦缸里。然后,用刀把它切开,用手使劲地搓,搓的时间越长,粉的质量就越好,食用时就不会起团。

第三道工序是晒粉。这是藕粉制作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做出的藕粉成色如何就取决于天气了。早上太阳出来,把四十多床滑席铺在院子里,赵家所有人及长工抬出有点潮湿的藕粉,把它们搓成块,整整齐齐地铺在滑席上,使其在烈日下暴晒。晒两小时要翻动一次,要把四个面都晒干,时间上要把握好,不然晒出的藕粉仍有问题。晒干后,白得晃眼的藕粉便做成了。全家都在制作藕粉,但赵家人却舍不得吃。如果连续两天阴雨连绵,晾在屋内的湿藕粉就会变成灰黑色。这些因为成色差,便留着自己吃,外婆他们因此都很高兴。

第四道工序是贮存和包装。做成的藕粉必须把它们铺开放到藕粉架上,架子成长方形,约两米高,上下共十二层,藕粉就平铺在每一层,这方便随时查看藕粉的情况,并可避免互相挤压、发霉、生虫。每层都有一个斜坡,每四层有一个仓,共有三个仓,每个仓可装藕粉500多公斤。最下层有一道小门,当有客人来购买藕粉时,就拉开这道小门,小门下有一个像打谷子用的风箱口的漏斗,藕粉就顺着斜坡口滑进小簸箕里,以每包约16两的标准进行最后的包装,可卖一升米钱。而澄江本地人没有多少人买得起,“永茂祥藕粉精”的市场以昆明为主,每隔一个月,赵家便要雇用马帮把藕粉驮到昆明去卖。赵家的藕粉在包装上也很讲究,共有三层包装纸,先用两层上好的方形绵纸包好,外面再用一层大小一致的方形白纸或黄纸裹好,然后把印着“永茂祥藕粉精”的商标贴在外面白纸或黄纸的正中央,用五色线捆好后便可以上市,成为迎亲送友的上等土特产。

艰辛劳作却粗茶淡饭

我的外曾祖为人厚道、严肃认真,后被推选为地方的工商会主席、民主协会会长,他积极筹资重修了公益礼堂和双眼井,他和家人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外婆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原以为嫁到他家去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谁知比在娘家时还过得清苦。在赵家,男人和妇女都有严格的分工,各人必须干好自己的活。外婆和她的大嫂被分派轮流煮饭和喂猪,天不亮就起床做三四十人的饭,米要泡三四升。因为当时制作藕粉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就采用大量的稻草灰吸收藕粉中的水分,所以赵家做饭一直以稻草为燃料,每顿饭要去隔壁草房抱来几大堆稻草,煮饭时要不断地扎草把,这饭做起来就累人。瘦弱的她连木甑子都抬不起来,如果外曾祖他们做完藕粉回来饭还不熟,轻则骂,重则不给饭吃。赵家的猪养了十多头,每天要煮几大锅猪食,一去喂,群猪抢食,常把她拱倒在地,四脚朝天,一身猪屎。喂完猪回来,只剩下一些干冷饭了。

外曾祖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藕粉或酿酒,晚上也是干到大半夜。东家干什么长工也干什么,甚至比长工还要辛苦。

现在我的外曾祖已经去世多年,他家的藕粉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包装精美、品种丰富的藕粉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1986年成立的澄江县藕粉厂更是将“澄江藕粉”这一土特产品牌发扬光大。随着“德春藕粉”的出现,澄江年生产藕粉上千吨,藕粉真正成了澄江经久不衰的名特优产品。

如果外曾祖地下有知的话,我想他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