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维
分道扬镳的土司子弟
杨宗周后人既有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的代表,又有反清抗暴的领头人。
清康熙三十一年,第二代世袭土县丞杨世恩执掌新平县事,其弟杨世臣任千总。杨世恩生子杨昌祚、杨昌礼,杨世臣生子杨昌奉、杨昌禄。雍正十年,云南各地土司纷纷起来反抗清王朝的“改土归流”政策,杨世臣两子及杨昌礼积极响应。杨昌奉,是土县丞杨昌祚的堂弟,平时就对地方官员对土司的欺负和凌辱感到非常不满,当接到茶山土千户刀兴国共同举事的信息后,即带领当地夷民暴动。事前,土县丞杨昌祚曾密告知县曾应兆,说杨昌奉有谋反的倾向。曾应兆立即传唤杨昌奉,当面质问他是不是想造反,杨昌奉大惊失色,磕头答道:“好官在上,岂敢作乱乎?”曾应兆看他胆小如鼠的样子,便不再怀疑。接着,上级官府也接到密报,下令地方官员明察,知县曾应兆深信自己的判断,答复没有此事。
可没过几天,县内彝族头目杨昌禄、杨昌奉、摸则革、叠苴等便率众围攻县城,知县曾应兆率众破夷众于王家城,夷众遂撤向镇元山麓(今磨盘山)。见县城久攻不下,杨昌奉等又转攻扬武坝,杀死巡检沈洪、把总张文秀和扬武坝原巡检丁珏,与思茅、普洱暴动夷民遥相呼应。清倪蜕辑《滇云历年传》载:“于是,遥合普、思,骚扰青龙、太平等厂,石屏、嶍峨、易门、昆阳皆震动,各处堵御戒严……普、思、新平贼合攻元江,总兵杨国华,参将哈元生,游击胡大勇等兵众汇集,贼乃徐退。夷贼据山历险,是其所长,若居平地,则蹻捷或反逊于兵也。是时,贼在羊街子,为平地,或云杨国华等苟能踞山据势,不遽下临城中立列阵出击,然后从高突战,其胜机在我矣。乃计不出此,而听登山萦策而去。杨昌奉大书调笑之辞于路,盖自杀柏守备、王千总而后,视将弁蔑如耳。从此兵力不张,贼心亦懈,剿不必其剿,抚不必其抚,而已告荡平矣,然终亦得械数十百人而归。杨昌奉于十三年六月以出首劫事不死,余骈斩于市。是役也,官兵死伤最多,亦无赏恤。”在这起以杨昌奉等彝族头面人物为首的暴乱中,新平瓦白果邱国良、喇博普应祥讨叛有功,各授土千总职,他旦普宏亮、老是达李张保、岩旺李显智有功各授土把总职。在官兵围剿下,杨昌奉、杨昌禄则带领千余人盘踞在镇元山,避实就虚,相机出击,打得官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土县丞杨昌祚则始终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带领土兵与其堂弟率领的乱军作战,暴动队伍与杨昌祚军对峙半月,谁也奈何不了谁。为等待救援官兵,杨昌祚采用缓兵之计,通过谈判,率军退入镇沅。杨昌奉乘机占领水塘,杨昌礼则驻守漠沙。时隔半年,官兵平定刀兴国暴动后,分兵进剿新平,杨昌奉等暴动头目相机逃匿山林。雍正十一年,官兵擒获杨昌禄,并将其斩首示众。雍正十三年六月,杨昌奉带领手下抢劫,官兵闻报,突袭成功,除杨昌奉只身逃脱外,其余无一漏网,全被枭首示众。同年,临元镇总兵董芳负责搜剿临安藤条江一带,大有秋风扫落叶之势,杨昌奉等人已成强弩之末,见大势已去,主动投诚,随之被发配到黑龙江监禁。杨昌礼、摸则革、叠苴等则不知所终。
土司遗物知多少
杨宗周及其后人的遗物,是新平乃至滇南土司历史的见证。
新平县城东关厢有条深箐,城内外行人过往极为不便,清康熙年间,土司杨宗周捐奉银修建回龙桥,在桥头亲手栽培两棵槐树,寄托了“槐树不老,龙桥不倒”的愿望。桥建好后,杨宗周见行人从此能安全过往,便把其命名为“回龙桥”。
杨宗周之孙杨昌祚袭土县丞职后,在新平县境内建了四座诰封碑,即县城外黄坡脚、邑本甲沙坡头、发叶箐与者渣接界山梁、县城后山牛肩坡山丫口(现仅存该碑)。诰封碑为石瓦顶、石基、石墙、石楹框建筑,碑亭高4.46米、宽2.06米,楹框内碑高1.67米、宽0.83 米,外楹联书“屡世殊勋万里君恩深似海,寸衷难酬一腔臣节重如山”,内楹联书“北网恩光大,南都气象新”,碑文内容:“龙章宠锡。龙飞乾隆三十三年春二月吉旦立石。皇清诰授修职郎云南新平县世袭土县丞杨公讳昌祚神道碑,壬申恩科进士家眷世侄李云魁拜。”
杨公祠堂,乾隆年间建在城东桂山寺观音阁内(今新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土司杨宗周后裔杨文定主持修建。20世纪50年代,祠堂内还摆放着杨氏祖宗牌位等物件,杨氏后裔有专人负责收存保管,直至破“四旧”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
土司衙门建在县城大西门,整个建筑为清代风格,分为前院、衙门、后院三个部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正门头悬挂“威镇蛮夷”匾,故址为今新平桂山街道春院街27号。
文笔山陵园的传说
文笔山是杨宗周用重金雇地师选择的陵园,杨氏陵园有文笔塔,塔向坐西南,望东北,世称风水宝地。说到陵园的文笔塔,新平民间还有一段传说。峨山人谢光宗雍正九年至乾隆三年间,到新平任守备时,与杨世恩共同执事,后调临安府拜师钻研风水学,乾隆六年又调回新平与杨世恩之子杨昌祚共事。谢光宗对杨昌祚说:杨氏武将不多,文人甚少,建议在土司陵园顶峰上建文笔石塔,即可谓“前无风,后有塔,文武双全后人发”。杨昌祚听后觉得有道理,遂决定建塔。建塔时,谢光宗亲临现场,布阵指挥,建塔材料分别选用一丈二尺长的五根铜筋、五根钢筋,塔内放活公鸡一只、谷子一斗、石缸一口,缸内装水七升,供塔内公鸡饮用,公鸡水足饭饱后,每到寅时便开始打鸣,一段时间内,成为周边村民起床劳作的报时器。塔建好后,杨氏陵园所在的山改名文笔山,当地人习惯称土司杨官坟。谢光宗曾三任新平守备,正是杨氏土司的鼎盛时期,有人认为是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谢光宗才在杨氏墓地风水上使坏。说也奇怪,文笔塔建成后,随着清王朝“改土归流”力度的加大,杨氏土司开始有名无势,大权旁落。而族人认为,只有拆除文笔塔,才能让陵园风水逐渐恢复。20世纪40年代,杨氏族人自行组织拆除了文笔塔。文笔山杨官坟墓地,安葬有世袭土司杨宗周、杨世恩等,两土司墓碑高大,为大转五石碑,能遮风避雨,墓前原有石桌、石凳、石狮、石标杆,可惜已被打砸、盗窃一空。其他墓群在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改台地填埋损毁,仅存杨宗周原配夫人李老太君墓,墓志铭上清楚记载着杨世恩、杨昌祚、杨际泰、杨圣举四代土司的名字,五世孙部分记载着二十名后裔的名字,其中,能分辨出的五位后裔经考证就生活在今新化杨家六村地。现李老太君墓被市、县列为保护文物。发叶箐杨氏墓群的墓志铭是杨氏土司迁居杨家六村地的又一实证,房前屋后葬有不少大小墓塚,杨宗周世袭第三代土司杨昌祚、第四代土司杨际泰就葬于此,两座土司大墓前旧时均立有标杆、石狮等,墓塚甚为豪华,但均难逃厄运,被损毁殆尽。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新平杨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土司传承已灰飞烟灭,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曾经“威震蛮夷”的世袭土县丞杨宗周家族呢?为弥补地方古籍史志记载遗缺,补充更加翔实的历史资料,笔者跋山涉水,寻古问今,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搜集整理了《新平世袭土县丞杨宗周家史事略》一文,希望对爱好新平近现代史、了解地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研究滇南土司制度的同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