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
  3. 正文

彝傣一家守护共同文化记忆

——通海高大彝族三腔传承记

在通海县高大乡,“滇南彝族四大腔”中的山药腔,亦称“三腔”,流传已久,有一群人用心守护着彝族三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冬日的早晨,记者采访了彝族三腔非遗传承人普桂英、张丽萍和阮传兴,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热爱,在词曲创作、演唱技艺、唱演方式等方面进行传承和创新,让地方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童年回响彝族三腔

普桂英出生于一个命运多舛的彝族家庭,童年时期的她便经历了失去双亲的痛苦,与姐姐相依为命,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普桂英找到了一份慰藉,那就是聆听当地老一辈民间艺人唱彝族三腔,悠扬的歌声总能触动她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虽然她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那种模糊的感觉,让她内心的伤痛得到舒缓,对这一艺术的喜爱也如同种子般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张丽萍出生在当地一个酷爱民族民间音乐的傣族家庭,年幼时的她对于彝族三腔的深刻内涵并未有太多理解,只是在长辈们悠悠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一份神秘与久远。彝族三腔渐渐融入她的日常生活,成为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回忆道:“小时候,我经常听父亲吟唱彝族三腔,特别是逢年过节,但当时我听不懂父亲所唱的内容,更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但独特的曲调却让我觉得它在讲述一个个神秘的故事。”

阮传兴同样出生于一个深爱着民族民间音乐的傣族家庭,自幼便在父亲阮开生的影响下,对彝族三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请客吃饭的场合,总能听到彝族三腔悠扬的旋律,父亲和他的朋友们高唱彝族三腔,歌声与欢笑交织,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果到冬天,大家更是经常坐在火塘边唱彝族三腔,温暖的火光映照在大家的脸上,显得格外亲切与温馨。”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阮传兴对彝族三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喜爱。

县级非遗传承人阮传兴。

县级非遗传承人阮传兴。

彝族三腔学习之路

15岁时,普桂英跟随民间艺人潜心学习山歌和“吃火草烟”。她利用闲暇时间,投身于山歌的练习中,歌声如同山间的清风,自然而又纯净。这一过程中,普桂英展现出彝族三腔演唱的非凡天赋,她能自如地胜任领唱、对唱、舍腔等角色,成长为彝族三腔县级非遗传承人。同时,她学习并精通山药腔拌着四腔一起唱(即“山拌四”)的唱法,这也成为她演唱的一大特色。她还在彝族民间舞蹈领域有专长,尤其是在烟盒舞和大团乐方面,技艺高超,令人称奇。“‘吃火草烟’是彝族男女青年独特的社交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唱跳彝族歌舞,场面要多欢快有多欢快。”普桂英的话语间流露出对美好青春岁月的怀念。

同样也是在15岁,张丽萍跟随父亲张学生和老一辈民间艺人系统学唱彝族三腔。由于嗓音条件优越,加之拥有过人的悟性,她迅速掌握了彝族三腔腔调的演唱精髓。她不仅能够根据歌手人数和演唱需要进行灵活调整,自如切换领唱与帮腔,又能把握彝族三腔庞大的演唱体系。她的演唱,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独到见解,每一次演绎都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断的探索与进步中,张丽萍不仅精通彝族众多原生态民歌及民间舞蹈,更对“山拌四”唱法有着炉火纯青的掌握,这极大地丰富了她的艺术表现力。2021年,张丽萍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她被评为彝族三腔市级非遗传承人。

市级非遗传承人张丽萍。

市级非遗传承人张丽萍。

阮传兴是彝族三腔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在12岁时正式踏上了学习彝族三腔的道路,跟随本村老人学艺。他勤奋努力,演唱技艺日益精进,不仅对彝族三腔的基本腔调烂熟于心,更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倾诉有了深刻领悟,同时对“山拌四”的演唱风格也游刃有余,这成为他日后演唱风格的一大特色。

让彝族三腔焕发活力

普桂英不仅自己演唱彝族三腔,还带徒传艺,张丽萍就是她众多徒弟中的一员。普桂英深知,作为彝族三腔的传承人,她肩负着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的责任。她曾多次应邀带队到石屏、建水、新平、昆明等地参加民歌对唱比赛和演出,荣获了许多奖项和荣誉。每一次登台,普桂英都全力以赴,用歌声感染着每一个人。如今已经78岁的她依然活跃于各类文化活动,以彝族三腔的独特韵味吸引着新一代的目光,也让彝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对传统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让张丽萍在舞台上越发自信,她曾先后到北京、山东、苏州、四川、广东、广西、河南、江苏等地参加各类民间展演比赛和文化交流演出,让彝族三腔的魅力得以广泛传播。同时,张丽萍积极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彝族三腔的唱词及实物资料,并经常与其他彝族三腔传承人交流学习,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彝族三腔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传授,更需要对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张丽萍说。

阮传兴学唱彝族三腔的时候,张丽萍是其师傅之一。学成之后,阮传兴曾到省内多地乃至广西等地参加民歌比赛和演出,用歌声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他用心创作了《彝族三腔唱脱贫》《唱彝族三腔迎接党的二十大》等作品,并在市、县、乡进行了多场演出,用彝族三腔讲述当地故事,传递当地群众心声。“我期望能把彝族三腔教给爱好民族民间音乐的歌手,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守护。”阮传兴说。

采访最后,记者问张丽萍和阮传兴,作为傣族,你们为何对彝族三腔如此情有独钟?张丽萍说:“让更多人看到高大乡彝族三腔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每个高大人的使命。我们站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不仅是自我,更是家乡的荣光。我们期望彝族三腔艺术可以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成为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阮传兴说:“彝族三腔是大家共同的瑰宝,我们傣族和彝族人民一起,用歌声吟唱着我们的共同文化记忆。”

彝族三腔,不仅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融合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走近一个个非遗传承人,不仅可以看到彝族三腔的魅力,也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期待在非遗传承人接续的努力下,彝族三腔如同山间的清风,自由而悠长,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艾丽)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